从拍情景喜剧开始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百四十二章 历史名场面——三说秦公(第2/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这是一种高明的自我营销手段,诸葛亮的三顾茅庐其实也是这个套路。


反正不管是那种说法和解释,商鞅和孝公君臣相宜的过程并没有那么一帆风顺。


而如此知名的历史事件,《大秦帝国》也不可能不提。


但是话又说回来,《大秦帝国》既然以商鞅为正面主角,就肯定不能“政治投机者”这个负面版本。


自抬身价这个中性偏贬的形象,也最好不用。


所以,“良臣择主”这个喜闻乐见的戏码才是《大秦帝国》最好的选择。


在《裂变》剧情中,商鞅在百里遥的邀请下,远赴秦国。


心有大志的他,没有上来表明身份,而是暗中观察秦公为人。


当时,秦孝公发布招贤令,有数百位士子前来仕秦,然而孝公并没有急着面试,而是提了一个要求,让各位士子便访秦地,在根据所得献上治秦之策。


很显然,秦孝公十分明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道理。


可是孝公的要求,却得到了很多士子的不解,大家纷纷抱怨,更有甚者直接拂袖而走,孝公无奈,只能以利诱之,总算留下了不少人。


而商鞅在其间没有说话,事后找了景监帮忙,借了一些衣物,便前往秦国最贫穷的地方寻访。


历经三月,商鞅亲自目睹经历了老秦人的贫穷艰难和不屈刚毅的精神,也让他对秦国这片陌生的土地,有了不一样的感情。


等他回到都城后,商鞅根据遍访秦地时沿途记载的《有关秦国和老秦人风土人情考察报告》,挥笔而就,写下《强秦九策》。


不过,有了强秦之策的商鞅,没有急着交给孝公,而是来了一个“三说(shui)孝公”,考察孝公是否是自己心目中的“明主”。


于是,历史名场面发生。


面对只知夸夸其谈,言论多华而不实的商鞅,孝公失望至极,觉得商鞅沽名钓誉。


而商鞅经历两次陈策过后,却越发认定秦孝公是识货之人,是可以助他实现胸中抱负的明主。


于是,商鞅卸下伪装,在渭水河畔,第三次约见了秦孝公。


这也是今天《裂变》剧组要拍的戏。


按照剧本设定,商鞅几人是在渭水上的木船相谈,彼时正是冬天,四下都是迷雾弥漫,河面还有薄冰覆水。


这个场景并不是无端放矢,而是借景喻事。


商鞅和孝公坐的船就是秦国,所处的环境也是秦国面临的局势——行迷雾、履薄冰。


随着两人的交谈,初步达成强秦变法的意愿后,象征着秦国的木船,冲出迷雾,破开坚冰,也隐喻秦国从此脱离枷锁,奔向光明。


怎么听着这么像南湖那条船啊………


剧组拍摄目前在影视基地集中拍摄,没有跑去实景另拍,而是采用了近景远景借位。


专门造了一个木船舱内的景,摆在绿幕上,演员对戏,拍摄近景。


等拍完这些,找时间再去租用古船在河上补拍远景和全景,然后把两组镜头用特效合成在一起。


这不是糊弄,其实这么做比直接拍实景拍还麻烦,实景拍摄都在船里,反而有各种限制,这么分开来拍,镜头运用和站位都更自由。


而且这只是一种尝试,拍出来如果效果不好,还可以实景再重新拍一回。


精品大剧,又是重头戏,精益求精一些,多番拍摄尝试是常有的事。


左乐还算正常的,有的龟毛导演,一个镜头拍几百遍,硬生生把演员拍得心理崩溃。


这么一比,左乐都算是“粗制滥造”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