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从1978开始

关灯
护眼
字体:
361我们奋斗的目的难道不是为了过生富足生活?(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七月中旬,帅克来了。


帅克是罗青梅上大学时候的同学,现在是驻莫斯科大使馆参赞,89年卫向东带卫向哲等去莫斯科购买客机的时候,曾经去找帮过忙,并邀请他有时间来卫曹村做客。


帅克欣然答应。


他当然更想看看这个被成为“皖省第一村”的卫曹村究竟如何。


今天是星期天,当他提着行李风尘仆仆出现在小院门口时候,卫向东愣住了。


“怎么?不欢迎?”帅克问道。


“怎么会呢?请进请进。”卫向东热情的帮他提过行李,邀请他进院子。


“怎么不提前说一声,我和青梅去火车站接你。”卫向东边走边说。


“还用那么麻烦?边走边看,好不自在?”帅克说了一句,停下脚步打量了下小院:“向东,就你这房子我估计申城局长一级就住不起,想想我住那房子,那纯粹就是叫落脚,你这才叫生活!”


卫向东听了哈哈大笑:“羡慕吧?赶你干脆也搬过来住得了。”


“行,等我那天想开了辞职,来投奔你,也弄这么一座小院,种种花,写写文章,下下棋,咱们也学陶渊明。”


“好啊,我等着你。”


两人说说笑笑来到客厅,罗青梅听到动静从楼上下来,赶忙笑着招呼。


老同学将近十年没见,这次相逢自然很开心,罗青梅笑着说既然来了多住几天,做当是来乡下避暑。


“呵呵,你说对了,我真的要多住几天,看看这“皖省第一村。”


帅克就住在卫向东家的客房里,第二天罗青梅要到城里上班,卫向东就陪帅克在村里闲逛,一大早两人骑着车子出了门沿着丝路大道村里骑去。


在别的农村里常见的破旧的土坯房早已不见,甚至连平房都很少看见,全部都是二层高的楼房,雪白的墙壁上还画着各种徽派山水画,看上去挺有艺术韵味。


“哈,在别的村墙上看到的是各种标语,而你们倒好全部是画。”帅克笑道。


“标语嘛,我们也有。”卫向东指着不远处劳动路和丝绸大道十字路口树立着的巨型标语:“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现在正是上班时间,从各家各户的楼房出来的职工,有的骑着自行车有的骑着摩托车上了路,很快汇成一条河流,向村前涌去。


见到站在旁的卫向东就笑着打招呼,卫向东点头致意。


“呵?都是上班职工?你们村现在有多少人在企业上班?”帅克问道。


“三个村合并后卫曹村一共是7600多人,在村企业和下属单位上班的大约有3800人左右。”


“照你这么说,除了老人和孩子,基本上都在上班?”


“对,村上除了一些村民自己搞个体单干,大部分成年人都在企业和单位上班,去年我们把原来两个村的耕地也收回集体,将这些劳动力进行培训之后,进入到工厂或者一些下属单位中去。”卫向东回答道。


“土地又重新回收集体?不搞大包干了?”


“搞大包干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率。”卫向东笑着说:“走,去看看我们的种植农场!”


两人调转车头,向西骑去。


穿过丝绸小区,又经过村文娱活动中心很快就来到田野,路左边是桑园,右边则是大片大片的水稻田。


不像其他村庄那样阡陌纵横,几十亩稻田中间没有田坎,不远处有几个人正驾驶拖拉机在田间里劳作。


“他在干什么?”帅克


“机械施肥,十亩稻田只需要半小时。”


“呵?”


“还记得当初在金陵大学辩论的那个话题了吗?农业的出路的确是在集约经营,在于机械化,但这必须建立在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基础之上,否则你都使用机器,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怎么办?”


“所以说,那个张铭就是蠢驴,这个问题根本没必要辩论。”帅克说了一句。


呵?


帅克说的那个张铭,就是当初和卫向东辩论的对手,听说还是个研究生。


两人骑着自行车向西驶去,不一会儿就到了原来的向阳村,和卫向东所在的卫曹村相比,这里的房屋明显不如那边气魄。


“这就是你们合并过来的村?好像房子差点。”


“那当然,毕竟才合并不到三年,还需要时间嘛,我们正在进行旧房改造工程,尽快改变这么面貌。”卫向东笑着解释:“你走着一路注意到和别的村子相比少些什么?”


“少些什么?”


“尿坑!你走这一路,是不是没发现一个尿坑,少了农场那种臭气熏天的味道?”


对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