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17章:远征军的返回(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北境,品仁纳湾。


这里位于亚洲大陆东北方内海处。


在当初五万远征军出发后的第二年,也就是洪武三十年时。


朱英就下令大明在这里建立了单独的站点。


其主要的作用,就是为了远征军返回的时候,能够节省掉许多麻烦。


前来的船舰,都是东海水师。


当年送远征军的时候,就是在这个位置停靠,然后远征军开始步行。


按照朱英的要求,东海水师轮流派遣船只在这里驻扎,两个月一次轮换,保障此据点有足够的粮食,人员大致在百人左右。


“不知道朝廷为什么要在这里设置一个驿站,咱们兄弟的运气是真不好,碰到了冬季。”


“我整个人都快要冻麻了,却还要在这里巡逻。”


“在这样的地方,真就跟是流放一样,还好再过一个月就能回去了,还能赶上正旦。”


冰天雪地里,两名士兵正在巡逻。


说话的叫严春,他旁边的是本家兄弟严良。


“咱们运气已经算不错的了,回去还能过个正旦,下一批来的可就惨了,只能在这里过年了。”


“诶,其实我也不是很想回去过年,多发半月饷钱呢,拿着这钱多好,每次回去,都要应付那,应付这的,还是在船上舒坦。”


严良随口回道。


两人一路边走边聊,一直走到了一处山坡上。


在山坡这里,插着一面大明旗帜。


两人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旧的旗帜收起来,然后把新的旗帜挂上去。


或许是因为昨晚的风雪太大,旗杆已经被吹倒了,两人费了很大的力气,才重新弄好,并升上旗帜。


“咦,我眼睛不是花了吧,怎么看到远处好像有人过来。”


严春看向远处,下意识揉了揉眼睛。


“是真有人,十多个人,快,火绳枪戒备,该死,风雪太大了,火绳可能会点不着。”


“把弓箭拿出来,这些可能是附近生活的蛮夷,我们才两人,怕是对付不了。”


严良看得仔细,对面十多人,身上都披着各类兽皮,头发凌乱,明显不是好相与的。


而就在两人戒备的时候。


远方的十多人看到升起的大明旗帜,变得惊喜若狂。


而这些人,正是五年前的远征军。


其中带头的,是当年大明军事学院的优秀学子,王天路。


“快看,那是咱们大明的旗帜,我们到了,终于到了,哈哈哈!!!”


“五年,整整五年了,没想到我真的还能回来。”


“走啊,快走啊,去到营地,我们就能有吃的了。”


“兄弟们,坚持住,马上就要到了。”


以王天路为首的十六人,在这个时候感觉浑身都充满了力气,向着旗帜所在的地方快步过来。


“来人止步,何方人士,速速报上名来。”


“此乃我大明之驻地,胆敢擅闯者,休怪我大明将汝等灭族。”


严春看着临近的十几人,扯起嗓子大喊。


严良不由说道:“哥,这些人怕是听不懂咱们的话。”


严春无奈道:“管他能不能听懂,咱们也得喊两句吧。”


王天路听着喊声,非但没有生气的感觉,反而是感到非常的亲切。


“前面的两位兄弟,我们是远征军,现已经返回,这是我的百户令牌。”


王天路从怀中把身份证明拿出来,而后高高的举在手上。


严春和严良虽然看不清楚,但听到声音也知道是大明人,当即就放下心来。


百户?


离得近了,王天路把令牌丢向两人。


严良赶忙去捡起来,仔细的瞧了一番。


“哥,还真是百户令。”


严春闻言,连忙也查看一番,这下子确认无误了。


他们只是底层的小兵,百户可是正儿八经的军官。


“东海水师麾下,兵士严春,弟严良,拜见百户大人。”


两人赶忙作揖。


同时心里有些震惊,对于五年前远征军的事情,他们自然知道一些,否则也不用每年都留守在这里了。


只是这么多年过去,从来没有听说有人返回的事情。


没成想让他们兄弟真碰到了。


“好说好说,军营可是离这不远,我等跋山涉水而来,已然是多日未能吃上一顿饱饭了。”


“还请两位小兄弟引路。”


王天路的话让严春严良两兄弟连忙引路。


在两人的带领下,很快来到了军营。


王天路百户的身份,显然已经在这里跟最高军官并列了。


军营立即安排了大量饭食。


按照规定,在发现远征军回来的情况下,他们必须马上送回京师。


当天晚上,这里就有一艘船只连夜出发。


——


大明皇宫。


朱英在宫女的伺候下,起身穿戴衣服。


在床榻上,睡着的是倭国公主香子。


倭国虽然已经灭亡,但朱英并没有去掉倭国王室,而是保留了下来。


不过他们丧失了任何的权力,也不再享有任何的特权,只是名义上的王室。


唯一获得的,是大明对倭国王室的一些俸禄赐予。


俸禄的多少,取决于当地赋税的相关程度,而不是由大明国库承担。


毕竟倭国王室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现在倭人的精神象征。


治理原倭国的四大行省,这不是一个快速就能达成的过程,只能是慢慢来。


“殿下。”


被吵醒的香子连忙从床上起来,她想要亲自伺候朱英更衣,不过显然有些晚了。


“没事,你先休息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