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七十二章 诸事繁杂(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河套蒙古四十二部,北镇抚司需要上心,把他们各自的游牧位置给我打探出来。”


随着朱由检一开口,曹化淳和陆文昭就知道、河套部的好日子不多了。


他们都了解自家殿下,明显是一个不肯吃亏的主。


这次河套部掠杀大明百姓数万,这样的仇必须以血来偿还。


打探游牧规模,是为了方便之后的扫套。


要想不和这群家伙打游击战,快速结束战斗,探查情报才是必须的。


陆文昭作揖应下,而朱由检侧头看向曹化淳道:


“燕山所的军械几何,兵马装备还差多少?”


见朱由检询问,曹化淳作揖回应道:


“除去调往南方孙应元所部的二百三十位火炮,军械所内还有五斤炮九百一十九位,十斤炮三百二十五位,二十斤炮一百三十五位,二十四斤炮九十五位。”


“这些火炮还没有调给十六卫军,因为您还没有下达怎么分配。”


“倒是骑铳和短铳,四骑卫已经全部装备骑铳,九卫步军里,步铳按照每卫三千支,已经全部装备。”


“目前九卫步军还缺少骑铳和火炮,而库存的骑铳六千余支,步铳九千余支,战马还缺七万二千匹。”


曹化淳说出了燕山军械所的库存,而朱由检听后,便直接开口道:


“拨六千骑铳、九千步铳给大宁三卫的骑兵,另外火炮这块……”


朱由检想了想,随后才开口道:


“调六百一十九位五斤炮,二百位十斤炮,分别运往辽阳、沉阳、宽甸三城。”


“四骑卫中,每卫拨六百人为炮手,每卫五十门火炮五斤炮。”


“四骑卫只有五斤炮,其他九步卫以五斤、十斤火炮为主,每卫一百位。”


“满足四骑卫后,剩余调五斤炮十九位,十斤炮一百二十五位前往大宁三卫。”


“至于二十斤、二十四斤火炮,调往天津,交付水军三卫,让他们自己分去。”


“奴婢领命……”听到自家殿下这么说,曹化淳领命,而朱由检继续问道:


“火炮厂、每月制造泥模多少?成功多少?全力造火炮,耗费银两几何?”


几个问题被提出,但对于曹化淳来说,并不难回答:


“回殿下、火炮厂每月制造五斤炮一千位,十斤炮五百位,二十斤炮三百位,二十四斤炮一百位。”


“成功的几率,在三成左右,每月出产火炮在550~700门左右,耗银在六万到九万两左右。”


“至于军械所的火铳厂,每月要用银一万二千多两。”


“不过……”说到这里、曹化淳面露尴尬道:


“火炮和火铳造价倒是不高,但火药的造价就有些高了,每月训练所消耗火药十万斤,花费三千两。”


“已经不错了。”听到曹化淳这话,朱由检笑了笑。


眼下这个时代,中原王朝是毫无疑问的火药霸主。


明清时期的中原军队在某些火器上已经落后,比如缅甸和清军作战已经有了燧发枪,日本某些精致鸟枪已经超过明军,在具体运用上也有优势。


但明清军队对四周国家,都是战争的胜利者,原因就是明清的火药产量太“犯规”。


眼下的中原火药产量不但碾压周边,甚至比百年之后独立战争时期的美国要高四十倍。


独立战争时期,美国只生产了十万磅火药,折合九万多斤,之后还是靠从加勒比地区进口九十多万斤火药才勉强将战争进行到底。


同时期进行在大小金川之战中,清军一共使用了427万多斤火药,北美大陆火药生产差的原因就是硝石太少。


这个矛盾在中原王朝周边也经常出现,明清时期就有人总结说日本等国硫磺多硝石少,西北诸部硝石多硫磺少,只有中原硝石和硫磺都多,是火药生产的风水宝地。


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火药原材料,所以才有了发明火药的基础。


就眼下来说,盔甲厂每年限制下,火药产量是五十万斤,而燕山所是二十万斤。


这只是两个军械所,如果加上工部,还有地方,大明的火药产量无疑可怕的吓人。


一年的火药产量,就足够欧洲各国来一场维持几年的大战。


曹化淳他们在叫苦,却不知道西方的欧洲人才叫苦。


朱由检是比较乐观的,就火药这个东西来说,他可操作性的事情就有很多。


不过那些都是之后的事情,眼下的事情还是筹划对辽东收复失地的计划。


今日的朝会,朱由检可不是说说就算了,而是他本来就在想着收复失地。


一昧的防守终究会出现问题,会拖垮大明财政,必须打残建虏,把辽东兵力减少,调往中原准备中原的卫所裁撤,皇店开设才行。


开原、铁岭、抚顺这些长城以内的城堡还在努尔哈赤手上,那么女真人的粮食只会是危机,而不会发展成饥荒。


他要做的,就是收复失地。


当然、这个收复失地,不可能他脑袋一热,说出兵就出兵,而是需要准备时间的。


首先、根据去年戚金和老奴交手来看,即便是戚金、大兵团作战也是很弱的。


他自己都在之后给朱由检的书信中承认,兵马超过了四千人后,他对指挥兵马的反应力下降了很多。


虽然事后朱由检安慰了他,就算当做经验。


但朱由检也知道,人脑也是有巅峰期的,而打仗正好是一个消耗脑力的事情。


戚金这个年纪,不可能会有太大的进步了,因此他还是想培养秦、马、戚三家的二代、三代子弟。


戚元功、戚元辅、戚元弼、秦民屏、秦邦翰、秦邦屏、秦拱明、秦翼明、马祥麟……


这些都是可以培养的二代、三代子弟。


朱由检不要求他们成为可以指挥数万兵马的统帅,但只要能单独指挥两个营、乃至三个营,四个营的兵马就足够了。


换句话说、也就是成为统帅之下的左右前后各军将领。


因此、从这点实际看出,辽东眼下的诸将,是没有能指挥数万兵马的将才的。


或许熊廷弼可以统筹诸军,但统筹需要有限度。


辽东地形复杂,东部长城想要收复,就需要进入长白山支脉,从孤山堡进军。


其次,铁岭、开原、抚顺等地也地形复杂,每一部的兵马最少要保证有实打实的两三万人。


少于这个数,有被围歼的可能。


朱由检输不起,哪怕他调了足够的大炮前往辽东,但只要一部被歼,折损了火炮,那么有了燕山火炮厂火炮的努尔哈赤,就变得十分恐怖了。


现在明军是仗着火炮犀利,射程比努尔哈赤所铸造的火炮远,才能在守城战中占据优势。


一旦努尔哈赤缴获上百门火炮,那局势有就些微妙了。


如果眼下辽东的将领里,能有统帅三万兵马而不乱的四位大将,朱由检绝对可以放心信任熊廷弼。


可眼下的问题是,他别说四个统帅三万兵马的将领了,他就连四个统帅一万兵马而不乱的人都找不出来。


这就是萨尔浒之战的后遗症,老将已死,新兵未成。


朱由检这边将领不行,但老奴那边,能统帅数万人马的人可就多了。


黄台吉、代善这两个就是其中代表,虽然代善差一些,但黄台吉可不差。


至于能统帅万人的人,八旗各支旗主都能做到。


他们积累了很长时间的经验,十几岁就被努尔哈赤带在身边征讨海西、东海等地蒙古。


相较之下、朱由检这边,整个大明朝能统兵万人而不乱的,并没有几个,相反统兵数万的战略家和战术家倒是很多。


熊廷弼、朱燮元、袁可立,甚至就连杨镐都能制定战术。


可问题是,明朝现在的尴尬局面是,高层有,基层也有,唯独缺少了勾连他们的中层将领。


如果有了这些中层将领,大明的军队就能被盘活,哪怕熊廷弼等人已经老去,但时间足够培养出孙传庭、洪承畴、卢象升等人。


这也是为什么,北方局势那么危险,朱由检却还是把孙传庭等人调往西南的原因。


西南的土司兵完全不如后金,甚至不如蒙古人。


在没有流寇的情况下,从那里开始,是很好的锻炼,而长时间的拉锯战,更有益他们全方面提升。


只有提升了他们的能力,之后在安邦彦逐渐势弱的同时,提前调换辽东和西南的一部分将领,把能力强的派往辽东,才能进行大兵团的作战,进而收复失地,围剿努尔哈赤。


想到这里、朱由检对曹化淳道:


“御马监的现银现在有多少?”


“回殿下,现银一共有三百二十七万四千余两。”曹化淳回应着,而朱由检闻言便开口道:


“皇兄的内帑出了银子,御马监自然是不能落后的。”


“你写信给承恩,让他回燕山大营,调一百五十万两银子来京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