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两百六十八章 以宗制藩的国策(第2/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就单单一个盐税,乾隆年间可以达到七百多万两,而眼下的大明还是三百万出头,这其中就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至于茶税、矿税、酒税、商税就更别说了。


不过需要在意的是,在建立起一些税收的同时,也要取消一些税收。


比如明代的商税主要包括市税、关税和舶税三种,而关税并不是海关税,而是称“通过税”,大体是指官府在商人比经交通要道设关立卡,征收通过税。


这种税收的存在,导致了货品流通的难度加大。


根据锦衣卫的汇报,一些江南的商贩布去洛阳,结果一路上要经过几十个关卡,每个关卡都有伸手要钱的人。


一路上交税额度数倍于货值,并且没有落到朝廷手中。


作为商人,他们也只能选择高价贩布来回本,所以这种税是应该取消的。


至于农业上,杂七杂八的第三项税务更是看的农民眼花缭乱,正税看上去只有5%,但实际上加上其他的第三项税,税率直接拔高到15%~20%。


尽管这在历朝历代中,已经算是比较低的税率了,但朱由检知道、必须改变农业税在大明国内的占比。


降低农业税,不仅是在缓解社会矛盾,也是再给小冰河大灾下的百姓和朝廷一条活路。


在他看来10%的粮食实物税就足够了,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到士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


只要能把大明眼下近八亿亩田地田赋收上来,近八千万石粮食在折色后,价值两千八百万两上下,足够大明基本的行政开销。


再算上农业税加商税、海关税,加盐课和茶课、酒课国营的模式。


以大明眼下的疆域,税收足够突破四千五百万两银子。


当然、这是折色,真的收上来还是实物,毕竟如果大明真的每年收上来这么多银子,恐怕每年都要面对一场小型的经济危机。


不过、以粮食为主的事物才是接下来大明最需要的存在。


“弟弟只说了杨文岳他们,还有孙元化和毕懋康呢?弟弟想调他们去干嘛?”


朱由校对于自家弟弟的想法更感兴趣了,尽管他还是担心这样的新政会导致数量庞大的文官和士绅反扑,但他想了想他们兄弟手中的兵权,以及燕山学府的学子,渐渐放下了心来。


“他们二人,臣弟准备让他们筹备一个军备研究院。”朱由检带着一丝笑意回应。


“军备研究院?”朱由校来了兴趣,这东西一听就是研究东西的,而且还是军械,就是不知道研究的是什么军械。


同样的、面对朱由校的询问,朱由检也微微颌首:


“嗯,军备研究院,主要是研究一些可以运用到战场上的东西,当然还有民生上。”


朱由检想弄这个东西很久了,只是苦于研究题材和方向一直没有编写好,加上没有绝对的武力前,研究出来就是为他人做嫁衣,因此一直没有进行。


只是眼下不同了,皇权威势鼎盛,兵马遍布天下,燕山学子中有天赋的苗子也被选出来了。


这种时候、也是时候聚集一些善于研发的人才开始推动科技和工业了。


大明需要增强投送能力,钢铁产量、粮食产量,还有军事装备的更迭。


因此、蒸汽机、有轨四轮马车,高炉、击发枪、火药、化肥等等科技产物。


不过对于研究这些东西需要多久,朱由检自己也没有底气。


蒸汽机这东西看上去简单,但如何让他的动能足以拉动火车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以朱由检那简陋的理科知识,顶多能弄出一个可以加压抽水的蒸汽机,最后的用途估计也是用在矿洞里。


似乎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最早用于工业的蒸汽机版本,就是拿来给矿洞抽水的……


只是他也管不了那么多,反正他给出了方向和可以讨论的东西,再留下自己那简陋的理科知识,能研究到什么地步,全看毕懋康、孙元化,还有正在寻找的宋应星几兄弟了。


“好了、既然你心里有数,那你自己看着办便是……”


朱由校嘴巴上这么说着,心里却想着等这个所谓的“军备研究院”弄出来,他一定去观摩观摩。


想法落下,他又重归正题道:


“对此、诸王海外就藩的事情,弟弟你还没有说,想到万全之策了吗?”


“办法自然是有的,而且也比较简单,但还是需要前往一趟天竺殿才行。”朱由检笑了笑,随后便准备走向天竺殿。


只可惜他没走两步,就被朱由校给拉住了。


转头看了一眼对方,却发现朱由校皱眉拽着他,看了一眼旁边的轮椅。


“……”语塞的朱由检也不好抗命,只能坐上了轮椅,准备叫孙守法进来推轮椅。


不过不等他开口,轮椅就走动了起来。


转头一看、可不就是自家哥哥在“亲力亲为”嘛……


“咳咳,哥哥这样有失体统……”朱由检隐晦的提醒。


“推自家弟弟又有什么不可以?”朱由校举得蛮有意思的,反驳了朱由检后,当即就跑动了起来。


“等等等,慢点!”坐在轮椅上,尝试着被人推着跑的感觉,让朱由检畏手畏脚。


骑马摔了他还能提前跳马,坐轮椅上如果摔了,他喊救命都来不及,而且跳车估计摔得更重。


“殿下?!”


当朱由校推着朱由检往外跑,在殿门口聊天的满桂几人都没反应过来,只觉得一道黑影窜了过去,吓了众人一跳。


等反应过来后、他们才发现是朱由检被人推着跑了,吓出了众人一身冷汗。


只是当他们看清推车的人后,瞬间就语塞了。


皇帝推着亲王跑,这估计也是大明历代的头一遭了……


担心皇帝把自家殿下推翻,满桂等人只好一路小跑的跟了上去。


作为齐王府总设计师的朱由校对于齐王府的一草一木,比对皇宫还清楚,一路上风驰电擎,朱由检心都悬到了嗓子眼,只求自家哥哥推累了慢点。


然而、有的天赋总是在兴趣上来的时候觉醒。


比如这种时候、朱由校木匠的体力倒是展现的淋漓尽致。


推着朱由检的他,一口气跑了百来步不带大喘气,拐弯时也不减速,差点把朱由检甩飞出去。


这就导致朱由检一直憋着气,做好了被摔的准备。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朱由校的“车技”还算不错,一路不仅没把他摔到,还踩着轮椅背后的凸起,一边推一边滑行。


“您这是造了自己玩的吧……”


朱由检看了一眼满脸激动的朱由校,又想了想自己这个好大哥的年纪,末了只能在心底吐槽一句“男人至死是少年”。


“到了!嘶……呼……”


当轮椅抵达天竺殿的时候,朱由检回头一看,只看到了木轮椅上橡胶轮胎在沿途地砖上留下的印记。


“古有高梁河车神飙驴车,今有木匠皇帝飙轮椅……”


这一刻朱由检只觉得朱由校打造这个轮椅不是为了他,而是为了他自己玩得高兴。


“到了、弟弟你说吧。”


朱由校喘着粗气推着朱由检来到了天竺的大致沙盘面前,而沙盘上几乎是空白的一片,只有沿海一些地方有旗帜和文字。


上面的旗帜和国家名字,都是旧港那边和欧洲商人贸易时询问得来的,至于有没有出错,朱由检也管不了这些了。


反正以南部土邦的战斗力,就算出错了也没有太大问题。


想到这里,朱由检起身,对朱由校道:“哥哥还是坐下吧,别累坏了身子。”


“嗯……”喘着粗气,朱由校没有推让的直接坐下,而朱由检则是在之后满桂他们赶来后才拿着黄花梨木棍说道:


“诸王海外就藩,首要选择天竺,而之所以选择天竺,不选择其他地方,主要是因为不方便。”


他用棍子指着青藏高原、中南半岛说道:


“乌斯藏、朵甘为长江、黄河源头,不可交给藩王和其他异族小邦。”


“三宣六慰是我大明日后本土出小西洋的出海口,也不能交给。”


“剩下可以册封,并且条件不差的地方,便只剩下了日本、天竺。”


“倭寇之地暂且不管它,用不了多久就会生乱,之后再册封其他藩王前往也可以……”


说到这里、朱由检顿了顿,想到了还在琉球府训练的颜思齐等人。


片刻后,他继续说道:


“天竺沿海之地,我的计划是放十五到二十个藩王前往,当然若是藩王们都看上了这块地方,也可以商量着划分就藩。”


“在天竺南部大岛的锡兰,则是成为我大明日后“小西洋监察使司”,负责团结诸王,共同对抗北方北虏建立的莫卧儿汗国。”


“不过,虽然要对抗此国,但藩王们手上的兵权也要得到限制。”


“这种限制不是限量人数,而是限制武器。”


“诸如我大明的步铳、骑铳,自然是可以给予他们的,但超过二十斤以上的火炮便是明令禁止。”


说着、朱由检继续道:“不让小藩压过宗主的办法,只有一个……”


“就是保持大明的不断进步,让大明在漫长的岁月里,成为诸藩的靠山和底气。”


“同时、紧密的和诸藩国进行贸易往来,用太祖高皇帝“以茶制番”的手段,来以“经济制藩”。”


“同样的,在小西洋监察使司上,同样要驻扎规模不小的军队,以此在震慑诸藩的同时,同样起到保护他们的作用。”


“不仅如此、在南边有小西洋监察使司的同时,北面也要在拿下莫卧儿后,西出收复当年吐蕃在天竺河以北的疆域,而这……”


“便是我大明以宗制藩的基本国策。”


朱由检手中的黄花梨棍往沙盘上的恒河一敲,便直接定下了大明未来对天竺诸藩不变的国策……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