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读书人

关灯
护眼
字体:
133 返城(第2/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这一片土地上大大小小数百座坟头,有的有名字,有后人祭拜,有的根本没名字,却也享用杨家庄的照顾。


杨小涛来到祖坟前,放下一刀黄纸,然后拿着剩下的东西走到一旁来到一座新坟前,木头牌子上写着“杨老根之墓”五个字。


杨小涛心头感慨,幸好这个世界没有鬼怪一说。


否则也不知道这杨老根会不会从棺材里跳出来,打死他这个穿越者。


将坟头前的积雪扫干净,杨小涛点燃黄纸,连同馒头一起烧过去,最后把“酒水”倒在一旁。


“往后每年,我给你扫墓送钱。”


“有什么事梦里说一声,能办的我一定照办。”


杨小涛在心里默默的说着,一旁杨太爷已经安排人磕头。


这年代说起破除封建,但上千年的习俗岂是说改就改的?


何况,这叫缅怀先人。在这农村里,谁也不敢瞎叨叨。


杨小涛给祖宗磕了四个头,随后又和同辈、小辈们给长辈磕头,等到了杨老根坟前只有十来个人,却也郑重磕了头。


一趟下来,杨小涛身上沾满了泥雪,却感觉分外庄重。


上完坟,众人返程。


与来时不同,回家的路充满笑声。


众人有说有笑,踩着雪走的飞快,不少孩子玩起打雪仗,热闹的喊着。


初四早上,杨小涛将东西收拾好。


却是准备回城。


初七就要开班上工,他还要回去走走门,时间不多。


而且他也要回去准备一下,将杂交玉米的事提上日程。


离别总是伤感的,何况还是刚刚有了家的感觉,就像离家打工的孩子,心里纵有万般不舍,却不得不向生活低下头。


杨太爷很是看的开,到了他这个岁数,经历过的太多,心肠也比别人更宽。


“回去好好工作,对的起人民对得起祖国。”


“不要偷奸耍滑,咱们杨家庄不出那种人。”


“还有,别挂念我,有事我让石头找你。”


杨太爷说的敞亮,但说的比往常更多。


短暂的几天,他已经把杨小涛当成了自跟孙子,舔犊之情溢于言表。


“太爷,您放心,等清明我再来看您。”


杨小涛定下时间,算算日子不过一两个月,若是进展顺利,应该能够赶上春玉米下地。


“行了,赶紧找个媳妇。也好有人照顾伱。省得一天到晚没人疼。”


杨大壮也在一旁说着,杨小涛点头笑着,“回去就找一个,叫你们来吃喜酒。”


众人分别之际,说的比较多。


“去吧。”


“走吧,别耽了时间。”


挥手告别,杨小涛坐上驴车,和杨石头一起走向四九城。


和来时一样,驴车上同样堆了一堆东西。


玉米,花生,核桃,一袋袋的装着,里面都是村里各户的心意。


“走了。回去吧!”


雪地里留下两道车痕,远方的人还在雪中站着,杨小涛大声喊着,也不知道听不听得见。


中午的时候,杨石头把车停在四合院门前,帮着把东西送回屋子后,没多停留,就披着杨小涛的军大衣往回走。


天黑路滑冻的慌,这就是送大衣的理由。


杨石头没得拒绝,满心欢喜的穿上军大衣,接过杨小涛塞到手里的酒瓶,赶着驴车往家走。


这条路早就走了不知多少趟了,黑点怕啥,咱走的就是夜路。


毛驴四条腿慢慢的走着,车上的人开心的就要睡过去。


这边刚把东西收拾完,院里的议论声再次响起。


三大爷看着一袋子一篓子的东西搬进来,虽然只是些山货,但心里总是堵得慌。


这要是给他点得多好啊。


“大过年的,见面总得打个招呼吧。”


看着杨小涛在家门口拾到院子,阎阜贵眼睛一转,匆匆跑回家里。


“孩他爹,你找啥呢?”


三大妈抱着阎解娣,这两天太冷,炉子里的煤炭就没断过,可小女儿有些怕冻,一没人就哭,根本放不下。


“我找春联呢。”


阎阜贵扒拉着书桌,末了问道。


“我记得多写了两幅,你给放哪了?”


三大妈记起来了,“这还说呢,你不是说一年一个样,过了年就没人用了,这不昨天给生炉子了!”


“哎呀,你个败家娘们。”


阎阜贵听了拍着桌子喊了一句,“就不知道东西中用?留一留能怎么地?”


三大妈也不多说,抱着闺女走到一旁。


阎阜贵没法,连忙对着院里玩耍的阎解放阎解旷俩人喊着,“解放,赶紧回家!”


正和弟弟玩堆雪人的阎解放,也没法继续,跑回了屋子。


“赶紧拿好了。”


阎阜贵已经铺好了红纸,笔墨准备好,就等阎解放扶着了。


“爹,都过完年了,你写这个干嘛?”


“干嘛?哼,当然是有用了。”


阎阜贵回了一句,略一思索就开始挥笔疾书,一旁的阎解放拿着对联,阎解旷也跑进来,自觉的拿起蒲扇吹干。


没一会儿,阎阜贵看着自己的杰作,满意的点头。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