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读书人

关灯
护眼
字体:
163 种地(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下午,杨小涛挽起裤腿在地里忙活大半天。


论起种地,他是没有这些庄稼汉子强,但要说一身力气,整个杨家庄都没人是他的对手。


于是,拉犁的活就成了杨小涛最擅长的工作。


那速度,就是身后扶犁的杨大壮都感到吃惊。


他们俩犁完一亩地了,其他人还没干完一半。


再看杨小涛,脸不红气不喘,喝口水继续干,比起杨石头的驴子还驴子。


这就是差距。


“这就是一头驴!”


杨太爷听着杨石头羡慕的话哈哈大笑。


这年头,将人比做成驴那可是十足的夸奖。


能干,有劲,吃苦耐劳,妥妥的农民伙伴。


一些送水的大姑娘看向杨小涛的目光充满侵略性,尤其是杨小涛的身份,就恨不得将杨小涛吃了。


一下午,杨小涛都在田间忙活。


比起车间里的工作,这里农活更脏更累。


太阳落下,众人才收工回家。


又是大锅饭,杨小涛再次体会到这种特殊的平均主义。


好在村里的人都心正,没有偷奸耍滑的。


也没有村干部捞好处的现象。


当然,真要有这样的人,在杨家庄里也无法立足。


吃完饭,杨小涛回到家里,然后将杨大壮和杨石头叫来。


几人坐下,杨小涛将茶水倒满,随即开始进入正题。


杨太爷和杨大壮也知道,杨小涛不会单纯的回来看看,请假可是扣工钱的,没事谁会请假?


几人都等杨小涛说话,杨小涛也不扭捏,将杂交玉米种子放在桌上。


“这是啥?玉米?”


杨石头拨拉着袋子,有些奇怪。


“大爷,这次回来确实有些事需要村子里帮忙。”


杨小涛随后将这玉米介绍给几人,虽然不清楚杨小涛说的杂交啥意思,也不知道他说的那些是不是真的,几个人只明白一句话,这是杨小涛从书上看来的,做实验用的。


“这个好说。”


杨大壮率先拍板,这么点玉米能种多少地?


再说了,他们村里荒地不少,只要分俩人,一天功夫就能搞定。


只有杨太爷在沉思,想起过年时候的事情,心里有些想法,打算找时间问问。


杨小涛却是提出要求,“大壮叔,首先这地不能太好,一般就行。”


“其次,这片玉米要离其他玉米地远一些,最好超过两里地!”


杨大壮听了,沉思片刻,“没问题,村南山上,有块空地。周围都是树。”


杨小涛点头,事情就这样定下来,明天就去种上。


等杨大壮走了,杨太爷这才将心里的疑惑问出来。


“小涛,你这玉米是不是跟过年的时候有关?”


杨小涛也不隐瞒,“太爷,这确实是我当时的想法。”


“你这孩子,怎么就不听老人话呢?”


“当年的教训你不知道,我还能不知道?”


杨太爷面色严肃,生怕杨小涛走了斜路。


杨小涛却是清楚,当年那场台风可是让四九城周围受灾严重。


可他也清楚,那样的台风并不是常有的,四九城的位置本身并不算临海,所以只要抗住中级左右的大风就行。


真要遇到台风,多强的抗倒伏都没用。


“太爷,我知道您的担心。”


“所以这次,我只是实验。”


“您也要知道,要是玉米棒子都跟长棒大粒一个样,那一亩地的收成顶两亩了都。”


“我也知道您怕出现问题,但不去实验,不去试试,永远都不会改变。”


或许是杨小涛的坚持,或许是杨太爷也觉得有理,便不再多说,“那就试试吧。”


最终,杨太爷同意。


但在他内心里,并没有太过重视。


多少年流传下来的经验,甚至大半辈子都在土里刨食,早就习惯了按部就班,习惯了顺从二十四节气,春种秋收的日子。


两人休息,第二天天还没亮,大队伍里的钟声已经响起。


杨小涛打着哈欠起床,杨太爷已经拿回来了早饭,一盘窝窝头,腌白菜。


早饭一般在家里吃,也有人不吃的,都等着中午的大锅饭。


当然,现在干的都是体力活,大家也会在家里吃点垫垫肚子。


两人吃完,就跟着杨石头去南山,那里有一块地,原先是看果园的人开垦出来的园子,后来果园被集体没收,没人搭理,园子也就荒废了。


此时,园子里土石疙瘩不少,平日里村民在这里种点土豆地瓜,没什么收成。


杨小涛选择这块地就是为了实验倒地能不能实现高产。


有了比较才能看出效果。


杨小涛来的时候,杨大壮家的孩子正趴在果树上折腾,一群小孩爬上爬下的,见到大人来了也不害怕。


几人放下农具,开始收拾起来。


前世杨小涛也干过农活,不过那时候都用拖拉机,播种机。


一台机器顶三四个人,而且用时还短。


杨小涛想着,以后要不要研究一下播种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