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读书人

关灯
护眼
字体:
955 起风了(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傍晚时分,杨小涛开着吉普车回到四合院。


从车上下来后,手上拎着一个电风扇,还有一套毛毯,脸盆毛巾香皂缸子暖瓶什么的,一堆。


这是经过几人商议后的结果。其他人也获得不少好处,但杨小涛能拿到这么多东西,纯粹是应得的,也是必须的。


若是杨小涛这样的主力选手都只拿一个两个的,杨佑宁这样的场外人员好意思拿吗?


于是,在你一件,杨小涛一件;我一件,杨小涛一件的分配模式中,杨小涛就成了本次收获最多的人。


而且是那种所有人都觉得必须的那种。


对此,杨小涛表示很被动,心里却很喜欢。


谁会觉得好处多呢?


“小杨回来了。哎呦喂,这么多东西!”


“哎呀,大家快看啊,小杨厂长买了台电风扇啊!”


前院门口乘凉的几个老婆子老远就看到杨小涛下车,然后哗啦啦的拿了一堆东西。


眼睛都看直了!


听到声音的人立马站起放下手上的活计,呼啦啦的聚过来看着,将杨小涛围在中间,不住问这问那。


很快,中院的人得到消息也来了,几个小孩子更是欢快跳着。


杨小涛没敢停留,说了句“轧钢厂发的”就往中院走去。


刚过了垂花门,冉秋叶就推着小车过来,手上抱着端午,车里俩姐妹蹬着小腿一晃一晃的。


见到杨小涛,冉秋叶赶紧让端午下来走,自己上前帮忙。


好在杨小涛做小推车的时候就考虑放个水壶啥的,车上留了地方,正好将两条毛毯放上。


“怎么这么多东西?”


“嘿,轧钢厂发的,先进屋再说。”


两人推着车,跟院里的人打个招呼,这才拿着一堆东西进了屋。


回到家里,将孩子放好,然后开始一件一件的摆在桌子上,床上。


小端午迈着腿走进来,看着电风扇就来劲,直接站在一旁趴上面去,嘴里乐呵着。


杨小涛见了将端午抱起来,再晚这家伙就要下口啃了。


冉秋叶放好东西出来,也是新奇的看着电风扇。


现在虽然是八月了,但白天还是很热,这天一热,孩子躺着就容易起疹子,有台电风扇能省不少事。


“这还是沪上牌的啊。”


冉秋叶上前看着,不时伸手摸摸,杨小涛笑着将儿子抱到一旁,然后看两个女儿正在伸手闹腾,上前伸出手指头,一手一个放在两只小手里。


小家伙手上还没有劲,但肉肉的感觉让杨小涛很是小心。


见冉秋叶还在摆弄电风扇,杨小涛便起来走过去。


说实在的,电风扇这东西民国时候华夏就有了,但普及性不强,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贵。


风扇贵,用电也贵。


既使是解放后,这么年了,四九城里还有大片人家用着煤油灯。


用不起电,谁去用电风扇?


于是在国家调控下,像电风扇这种“奢侈品”的生产任务就很少。


生产出来的,也是用在特殊场合,或者重要部门中。


后勤处的这批电风扇虽然是储备物资,但给轧钢厂的都是贴了“残次品”的标签,否则他们也不敢随意出货。


这点,也是不公开的秘密。


杨小涛对于电风扇自然不陌生,里面的东西就那么点,几块磁铁,几个铜线圈,组合到一起,利用线圈通电后形成的磁场,在里面转动带动扇叶,从而形成风。


当然,这是杨小涛自己觉得。


真要了解,还得拆开看看。


当然,见候后世的风扇,杨小涛也想着自己试试,能不能搞个吊扇。


只是这年头刚刚出来,就被杨小涛给压下。


国内并不是没有风扇,也不缺制造风扇的工厂,但想要使用风扇,就得先解决用电问题。


而普通用电是有限额的,除非搞一台发电机,还得有发电配套的柴油机。


这么一想,就更加不可能了。


而且,这消耗还真不会少啊。


无奈的摇摇头,杨小涛去屋里找了一个插座,然后找出两根线开始忙活。


没一会儿,老道从外面快步过来,见杨小涛正拿着螺丝刀修理插座,便问,“你从哪搞了一台电风扇?”


老道立马来到电风扇前开始打量。


这时候院里也来了不少人,都过来看着电风扇。


一如当初家里买缝纫机的时候。


这年代,人们对于电器是抱有神秘感的。


就像电灯泡为什么会亮,不说老人,就是一些年轻人都觉得神奇。


而对于通电就能转的东西,总有莫名的敬畏。


院里人看了,纷纷好奇。


十分钟后,杨小涛拉下家里的电闸,然后将头顶上的灯口往下扭了两圈,露出上面的电线,随后将电线的一头绑在上面,用黑胶布绑好,然后接好插座。


检查一番,另一边的老道就迫不及待的问起来,“好了没?”


“好了,通电吧。”


瞬间,电源接通,风扇立马转动起来。


周围立马响起喝彩声。


另一边,冉秋叶将风扇开到最大,屋子里风吹动下,众人立马感到一阵凉爽。


其实就是风吹过将身体的汗水带走形成的‘凉快’,比起蒲扇来就多了个‘省力’。


在杨家里待了一会儿,众人开始回家做饭。


老道这是抱着端午享受着风扇的凉意,最后喃喃自语,‘老道也得搞一个啊。’


怀里,端午指着转动的叶子嘴里风风的叫着,两小姐妹感到凉爽也不再吱呀乱叫。


杨小涛不时给俩姐妹翻翻身子,一边跟老道说起轧钢厂的事。


老道听了一会儿,也是沉思。


“按理说,你们轧钢厂这么‘作’,上面能乐意才怪呢,但听伱这样说,我估计,他们是在憋个大招。”


“就是不知道是好的,还是坏的。”


“你小子最近悠着点,好好干活,其他风头少出。”


老道用不属于平常的精明提醒着杨小涛,当然,主要是怕失去这个做饭好吃的‘厨子’。


院里。


杨家再次成为人们口中羡慕的对象。


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台缝机,第一台收音机,第一台风扇,未来还有什么是杨家没有的?


看看人家,出行有自行车,有吉普车。


给孩子缝件衣服也不用去借缝纫机,还能一边听着一边跑针。


现在,更是加上风扇,生怕热着,简直就是神仙日子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