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读书人

关灯
护眼
字体:
1579 这粮站,有问题(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78章 这粮站,有问题


第1578章 这粮站,有问题


送走陶老跟院长,白景述这才跟杨小涛说起制药厂的事。


不得不说,在白景述这种专业医药人员的整合下,红星制药厂的产能逐月增加,面对海外凶猛的市场,梅花消毒液的产量一增再增,产能比先前没接手的时候多了一倍。


而这,就是白花花的银子啊!


据说西方的那些医院已经用梅花消毒液取代了苯酚来消毒。


用量可想而知。


至于如今正红火的青蒿口服液,只要推出,肯定比梅花消毒液更赚钱啊!


对于白景述的工作能力,杨小涛很是佩服。


这,也算是当代的女强人了!


“杨总,我们的药罐子,还得您帮一下啊!”


“药罐子?”


“就是熬煮汤药的药罐子!”


“你们不是让老杨帮忙了?”


杨小涛记得有次回机械厂碰到了杨佑宁,对方急急火火的去制药厂,听说就是这事。


“别说了,杨厂长现在一心扑在汇演上,我跟他提过好几次了,总是说什么已经联系了,让我们等着,就拿这事敷衍我!”


白景述说起这个就来气,脸色也多了点愤怒,“我们已经找到了药罐子,就派人去就行了。就这事一直拖到现在!”


“制药厂正等着这些药罐子呢,您也知道,只要这边大棚投入了,就算是有了供应渠道,我们肯定要加大产量的!”


杨小涛微微皱眉,因为在他印象里,老杨虽然有些爱出风头,但却是做实事的人。


既然答应了,那肯定是会办的。


看了眼白景述,杨小涛认真起来,“白厂长,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老杨还是挺靠谱的!”


白景述听了杨小涛的话,也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或许有什么事吧,杨总,我们真的很需要这批药罐!”


“行,我打电话问问怎么回事!”


“好!”


白景述也没多说,一事劳二主本身就有些不地道,这对杨佑宁来说也是掉面子的!


随后白景述前往大棚查看了药草的情况,作为白家人,对于药草自然是了解的。


药草的习性,长到多大可以采摘,采哪一部分都有自己的见解,这些对于侯丽晶这群农科院的人来说,就是宝贵的经验。


另一边,杨小涛想了下还是拿起电话给杨佑宁打过去。


电话拨通,杨佑宁的声音传来。


“你啥时候回来?咱们好排练下,没几天了,赶紧的啊!”


杨小涛还没说话,对方已经开口催促了。


杨小涛看了眼墙上挂历的月份表,确实没几天了。


“我这边暂时走不开,今天上面下任务了,尽快搞定五百座大棚,任务紧,时间急…”


杨小涛将情况说了下,杨佑宁也没办法,毕竟杨小涛做的也是紧要的事。


“老杨,今天白厂长来了,说起药罐子的事。”


“他找你了?”


“嗯,人就在大棚呢,到底咋回事?”


“唉!我原本还想着等元旦过后再说这事呢,既然她问了,干脆你就跟她说下。”


老杨声音里有些无奈,随后将情况说了下。


“我上次联系那边的人了,结果怎么的,当地人说了,这药罐子是见证劳动人民被压迫的证据,要打破它,从而代表着打破劳动压迫…”


随着杨佑宁的诉说,杨小涛也知道了个大概。


原来这药罐子原先是当地一个大户人家的东西,在当地凭借售卖药材作威作福多年,当地百姓深受荼毒。


后来打倒了,这些药罐子中小的就被各家各户分了,大的就在当地大队里。


原本这些东西也算是交公了,机械厂以集体的名义调用没啥问题,却不想对方不仅拒绝了,还冠冕堂皇反过来教育起杨佑宁来,可把他气坏了,这事也就拖到了现在。


杨小涛听了也是挠头,这年头有些事确实挺荒唐的,但又不能说,更不能明着反对。


不然,别看这些官不大的人,闹腾起来真能惹一身骚。


杨小涛也不想触这霉头,“行吧,我去跟白厂长说下,让她再想其他办法!”


“行,你那边先忙,我去看看排练去。今天其他工厂的人要来排演,不跟你说了。”


说完就挂断电话,杨小涛却是再次跟一分厂那里打过去。


孙国得知还需要更多的大棚后,立马协调物资。


铲车挖掘机搅拌机都给安排上,就是搭建用的钢管也开始生产。


打完电话后,杨小涛这才前往大棚,继续充当小薇的搬运工!


有了新任务,太爷和老金也坐不住了,再次领着村里人去帮忙。


杨小涛找到白景述后,将情况说了下。


看对方咬着嘴唇的模样,杨小涛才想起来,这白家说起来也是,大地主啊!


“白厂长,你看再想想其他办法!”


“咱们做事的,甭管别人怎么看,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我想,你比我更清楚吧!”


杨小涛只能岔开话题说着,白景述默默点头。


中午时候,白景述离开杨家庄,看了下大棚种植的进度,她就说回去要加大产量投入。


等下午时候,农庄要建造五百座大棚的消息就在周围村子里传播开来。


这在周围村子里引起巨大轰动。


现在杨家庄只是修建一百座大棚就让周围帮忙的村子享受到了实惠,不仅去干活的人能吃顿饱饭,就是带回家的饼子也是全家人的期盼。


这让许多冬天难熬的人多了一条出路。


原本许多村子还要排班,今天谁去,明天哪家的,尽量照顾村里的情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