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读书人

关灯
护眼
字体:
1729 涡轮叶片测试(第2/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而这只是最基本的。


听陈冲汉说,一款合格的发动机还要经过高空、冰冻、雨水等等实验,确保在极端环境中不会熄火,出现故障。


唯有如此,才算是合格的发动机。


这也让杨小涛明白,为何一款发动机,动不动就要一两年,三四年的研发制造了。


实在是实验性能检测的,太花时间。


好在自己是有系统的男人,这一切还难不倒他。


夜幕落下,杨小涛回到四合院,院里的议论声就没有停过。


而大部分说的都是于海棠。


一来,于海棠是于莉的妹妹,何雨水的同学,多次来四合院,不少人都认识。


二来,这于海棠曾经也是轧钢厂的厂花,工人眼中‘神圣’的存在,可做出这种事来,那种反差带来的刺激,让人不由得浮想联翩。


三来,也是因为于海棠这次闹得动静不小。一分厂经过职工大会表决后,直接将于海棠开除,态度十分坚决。


于海棠也没脸去一分厂整编,现在整天待在家里没脸出门。


甚至整个于家也被周围邻居指指点点。


杨小涛没有理会院里的声音,一个于海棠,还不值得他关注。


倒是傻柱坐在家门口,听说于海棠的遭遇后,脸上露出可惜的神情。


当年何雨水也给他介绍过于海棠,可惜对方那时候是厂花,他这边又跟秦淮茹不清不楚,最后闹得不欢而散。


现在想来,自己幸好没有跟她交往。


不然少不了戴上绿帽子。


不过这件事也给他提了个醒,个人作风问题能害死人的。


傻柱想着,再次看向后院。


这段时间,他跟秦京茹见面的次数少了许多,变相的也没了深入交流的机会。


现在,他也在考虑,要不要将精力放在秦淮茹身上,毕竟这是他明媒正娶的媳妇,要是能怀上孩子最好了。


秦京茹,只能算是,备胎。


不能老往这无底洞里投钱啊。


傻柱如是想着。


“柱子!”


身后传来秦淮茹的声音,傻柱一个激灵,赶紧站起来,“嘛呢,这么大声。”


“赶紧的,我找你有事。”


傻柱跑进屋里,然后就看到秦淮茹正在数着钱,脸上瞬间凝重。


“咱家,怎么少了五十块钱啊?”


秦淮茹侧头看着傻柱,傻柱装出恍然的样子,将准备好的理由说出来,“嗨,这事啊,我忘跟你说了。”


“他是这么会事,我们煤站不是下来了个督导组嘛,我看这督导自有点意思,就寻思着,走走关系,看八月份了能不能给转成工人.”


傻柱将自己的打算说出来,秦淮茹眼前一亮。


“你说的是真的?”


“你看你,还不信我啊。”


“不,不是,你看,要是能成的话,能不能把我也介绍进去?”


傻柱犹豫着,“这,这五十一个人还行,两个人的话”


话音落下,秦淮茹咬牙,再次抽出五十块钱。


四月的最后一天,实验场地终于建成了。


为了这次测试涡轮叶片的性能,杨小涛可是煞费苦心。


不仅将一台8v-65A型柴油发动机进行改造,保证输出动力能够达到三千转的转速。


至于能够坚持多少长时间,杨小涛也没谱。


这也是陈冲汉等人的要求。


至于这要求的依据,自然是参考三机部的了。


“陈副组长,你要不要扯到后面去?”


“一会儿万一有啥事,还能提前跑,省的我们把你落后面。”


杨小涛看着拄着拐杖依旧站在前方的陈冲汉,开口打趣着。


陈冲汉也不在意,这段时间一头扎在工作上。


石城研究所的任务他们也做着,机械厂的也干着。


不过现在看来,还是石城的任务更快一些,已经开始安装高压涡轮了,进展喜人。


相比起来,机械厂的飞机发动机不仅起步慢,还干的也慢。


尤其是对参数的要求严格的不像话。


他看过三机部的发动机数据,跟面前的一比,就像自己跟杨小涛比技术一般,差了不止一点。


“你对我们的产品就这么没有信心?”


陈冲汉回怼了一句,杨小涛尴尬笑笑,不过还是让人准备好防御。


还不由分说的拉着陈冲汉往后面躲开。


你可以不怕死,有信心。


但不能冒险,尤其是不能死在机械厂这里。


很快,刘大明跟沈荣这对师徒俩跑过来,示意已经安装完毕。


众人准备好,不远处的操作员开始打火,柴油发动机的声音轰隆隆的响着,接着就看到轴承在皮条的带动下迅速旋转起来。


杨小涛几人老远的拿着望远镜看过去。


只见被固定在轴承上的涡轮叶片开始旋转起来。


由慢转快,然后又变得很慢。


渐渐的,众人看了会儿,没有问题。


但陈冲汉还是决定最少过一小时再看。


没办法,众人只能等着。


“沈科长!”


杨小涛看着沈荣,又看看一旁得意的刘大明,随后说道,“这次您能来帮忙,真是感激不尽!”


自从飞机发动机生产陷入瓶颈后,更出色,更优秀的八级大师傅就成了车间的抢手货。


车间里没有,众人就想盘外招。


于是刘大明想到了自己的徒弟,那可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杨总,您客气了,我这也没出多少力。”


沈荣谦逊的说着,比起陈冲汉那家伙态度好了一万倍。


这一刻,杨小涛看向刘大明。


后者心领神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