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读书人

关灯
护眼
字体:
1853 不该多嘴的(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随着张冠宇的叙说,杨小涛原本严肃的表情也变得古怪起来。


因为张冠宇说的系数有错误,不是说那些系数做不到,而是可以用更好的材料替代,在原本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原本按照涡轮生产的系数要求,研究所发现的TiG01合金能够满足生产的需求。


这点研发处的人已经做过论证,认为没有问题。


车间里也开始动手制作了,若不是脱粒机的出现,这会儿应该进入加工阶段了。


也正是这段时间刘大明等人都在帮着生产脱粒机,让他们这群人有了时间深入研究。


然后张冠宇带人比对数据的时候就发现,TiG01合金并不能完全契合涡轮要求,或者说,他们可以用更好的材料,来提高涡轮的要求。


简而言之,就是在TiG01合金基础上,其他系数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硬度。


如此得到的涡轮强度,比起原先设计中的系数要更高,做出来的也更好。


这是一种,进步。


杨小涛乍一听的时候,也是吃惊不已。


要知道这些图纸可都是系统给出的,按理说只要满足系数要求就没问题,就能做出来AL-21型发动机。


这可是联盟未来七十年代的绝对主力发动机啊,是经过实践考验的。


而且这还是系统出品的,绝不存在系数上的问题。


可偏偏张冠宇真就找出了问题,还拿出足够的数据支撑,证明他是对的。


证明他比系统更厉害?


不,不是的。


片刻后杨小涛就醒悟过来,不是说系统错了,也不是说张冠宇找出系统的错误。


错的是这款设计图。


正如杨小涛说的那样,这只是一款联盟七十年代的主力发动机。


可过了七十年代呢?


八十年代再来看这款发动机,是不是就有很多问题了?


在技术不断发展,科技进步的前景下,物品的迭代会越来越快。


而这款发动机也会不可避免的落后。


张冠宇能够提前发现问题,只能说明,在这研究上,下了苦功夫。


只是这样一来,这让杨小涛有些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夸他好呢,还是要批评他给同志们‘添麻烦’好。


但总的来说,这件事是好事。


还是一件值得表扬,值得全体研究人员学习的事。


若人人都跟张冠宇这般深入研究,那一点点的改进,将会带动整体的前进。


搞不好,用不了多久HXJ-2型发动机就能做出来呢。


“这件事,你做的很好。”


“杨总!”


杨小涛摆摆手,看着张冠宇一副歉意的样子,诚恳说着,“你放心,我是真心认为你做的好。”


“我给出的图纸,只是我的想法,有些地方难免存在问题。”


“而发现这些问题,不仅是对任务本身负责任,避免出现问题。”


“同时也是对我的一种保护,你想,若是设计上出了问题,造成的后果,谁来承担?”


听杨小涛这样说,张冠宇也明白,杨小涛并没有责怪他的意思,心里也多了一分感动。


杨总不是听不进去不同意见的人。


“杨总,那这涡轮”


张冠宇指着图纸问道。


“这还用说,既然有更好的选择,咱们为啥不用?”


杨小涛看着图纸上重新标注的系数,“说说,要达到这种要求,需要什么样的材料?”


张冠宇吃了颗定心丸,说起话来也顺畅许多,“我是这样想的,既然TiG01可以满足,那可不可以在这基础上,稍稍改动下,使之更进一步,达到我们的要求.”


“这想法很好,可以试一下。”


“嗯!”


有了目标,杨小涛自然要付诸行动。


拿起桌上的电话,杨小涛就给钢铁厂打过去,没多久便跟老道将情况说明,虽然不清楚机械厂要干啥,但研究新型合金,本身就是研究所的职责,老道倒是没多问。


杨小涛这边挂断电话后便对张冠宇说道,“稍后你去趟研究中心,将需求告诉他们,省的搞错了。”


“好,我这就去。”


张冠宇心中一松,便要起身离开。


“嗯。还有什么问题吗?”


“有的话一并说出来,搞不好一次解决,不用跑两趟呢。”


杨小涛半开玩笑的说着,本是客套话,却不想张冠宇听到耳朵里,就是对他的鼓励啊,这可是杨总说的啊。


于是,得到杨小涛的肯定,张冠宇立马活跃起来,将自己这段时间的想法说出来,“对了,杨总,我还有个想法。”


“您看,这个三级轴流式设计,咱们第一个是气冷式叶片,我觉得可以再加一级,改成四级轴流式,前两个都是气冷式的.”


“还有,这进气口也可以.”


张冠宇越说目光越亮,越说脑海中的灵感越多,可杨小涛越听心里越是无奈。


“张主任,咱们一个个来。”


“先把涡轮解决掉,至于你说的四级轴流式,可以定为下个目标。”


张冠宇被杨小涛打断,这才意识到自己说多了,忙低下头嗯了一声。


杨小涛见此也不想太打击人,于是轻咳一声,“我的意思是,你可以在这次研究设计上吸取经验,然后将你的那些想法用在下一次上。”


张冠宇立马抬头,“杨总,您是说,咱们还有下一次?”


杨小涛点点头,用力的拍着张冠宇的肩膀,“谁说咱们就一次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