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读书人

关灯
护眼
字体:
1919 我是来见证历史的(第2/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上次在沪上保护杨小涛的时候他还没觉得啥,可现在听王浩这么一说,他才明白杨小涛做的事有多重要。


亩产提高两三倍吧。


这相当于平白将国家粮食提高两三倍啊。


这样来算,一家的粮食原本吃半年的,现在一年下来还有剩余,还能多养个孩子。


从那困苦年代走出来的他,自然清楚吃不饱的感觉,也见过兄弟姐妹饿死的惨状!


“所以这杂交水稻,哪怕只有一倍的提升,都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咱们就得看好它,就得护好他!”


郝平川突然开口说着不搭边的话,王浩却是领会个中意思。


这好东西,就跟机械厂的机床一样,谁


吉普车在曲折的道路上走了一个多小时,也多亏这些车子平时保养的不错,关键时候没有掉链子。


期间遇到了三处关卡,都是检查来往的人。


显然,针对实验田周围刻意增加了防护力量。


下午两点的时候,车子来到了镇上。


刚下车,杨小涛就看到不远处走过来的两人。


不是袁老师跟余华还是谁。


杨小涛跳下车,迎头走上去。


“袁老哥!”


“杨兄弟!”


两人见面很是欢喜,“我代表研究组的同志们,欢迎你来啊!”


杨小涛拍着袁老师胳膊,“我来啊,其他的忙帮不上,纯粹是来见证历史的。”


“但是您老哥,又黑了啊!”


杨小涛看着到自己肩膀头的袁老师不由的开口打趣着。


袁老师笑得开心,“黑了点好,哪有农民不黑的!”


然后看着小波几人,“不黑才不正常嘞!”


说话间,小波跟王浩看他一副宽松白大褂,挽起的裤腿下,小腿肚子上还粘着泥土,背后挂着一个斗笠,绳子套在脖子上,活脱脱的乡下老农。


郝平川见过袁老师,对这副模样不奇怪。


两人看到这却是震撼,这样子不像是研究员啊。


最起码,也得跟杨小涛这样子,身上有点书卷气吧!


两人见袁老师看过来,忙笑着点头。


甭管别的,这是杨总看重的人,袁老哥都叫上了,这可是管志勇、孙国他们没有的待遇!


杨小涛又看向余华。


“杨老师!”


“好,身体恢复的不错啊,听说你跟安然快有孩子了?”


“可以啊,把学姐搞到手了,厉害!”


“对了,结婚后,她没欺负你吧!”


余华还是一副老实模样,面对杨小涛的打趣嘿嘿笑着。


“还好吧,安然学姐,还是很温柔的!”


这话说完,袁老师倒是先笑起来。


自己的学生自己清楚。


安然那丫头,完全是男孩性子。


余华却是个老实宝宝。


有时候真希望他们俩性子换换。


不过这样也好,起码有人容得下安然那丫头。


袁老师笑着,余华更显的尴尬,杨小涛却是上山搂着肩膀,“看来安然的温柔都给了你啊!”


话音落下,周围又是一片笑声。


众人见过面,这便上车,一起前往基地。


车里,杨小涛跟袁老师坐在后排,小波开车,余华坐在副驾驶。


“杨老弟,上次来老哥没顾得上,这次可是特意给你留了一池子稻田鱼啊!”


袁老师说完,余华也回头,“上次我们放水的时候老师就说了,这鱼留着,等您来呢!”


杨小涛拍拍袁老师的手臂,“老哥有心,那这鱼必须得吃啊!”


“对了,我上次说的脱粒机来了没?”


“来了,到了!”


袁老师开心的说着,“那机器送到我们基地,周围村里的人都过来看啊!”


“这两天我们拉出去到隔壁村用了下,好家伙,真快啊!”


袁老师伸手比划着,仿佛在模仿稻米落下的样子。


“好用就行,现在全国范围内都有生产,等过段时间,这东西就能普及,最少一个村里一台。”


袁老师听了分外高兴,这样就能省时省力啊!


“杨老师,我们听说那机器是您做出来的?真是太厉害了,一台机器两天功夫就把村里稻子打完了。”


“要是早有这么好的机器,我们也不用这么辛苦了!”


余华回头说着,杨小涛拍拍肩膀,“放心,以后还会有更好的机器。”


“到时候播种收割一个人就能完成!”


“真的?有那种机器?”


“那还有假!不看看我是干啥的,光荣的革命工人啊!”


“那,那我们能种多少地啊!”


袁老师听了也笑起来,“自然是有多少地,种多少地喽!”


半小时后,车子来到基地。


众人下车,杨小涛看到上次护卫的王班长。


不过,这时候应该是王队长了。


自从上次出了刺杀这档子事,这里的保卫就增加了一倍。


王班长也就成了王队长,专门负责研究院的安全。


“杨队!”


王队上前,按照三处的关系称呼。


“辛苦了!”


杨小涛上前握手,王队摇头,“不辛苦,看着同志们努力付出,我们都觉得值!”


杨小涛点头再次勉励一番,随后又跟基地的研究员见过。


王队则是跟郝平川、小波两人来到一旁开始交流。


越是关键时候,越要警惕!


杨小涛跟研究员一一见过。


轮到安然,看她大着肚子的模样,倒是有股子淑女味。


两人见过,杨小涛将带来的礼物送上,都是出发前准备的,有小孩子吃的奶粉,也有一些补品。


众人见过,随后热情的让几人进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