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剧透未来,朱元璋崩溃了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零六章 韩成剧透,赵匡胤:造孽啊!!!(第2/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有人说,这一关键性的诏书乃是曹太后前日酒后误签。


次日,太后酒醒,方知诏书内容,但后悔已经晚了。


另一传说则称,太后手诏的出台,是大臣韩琦、欧阳修等人交结太后身边的宦官。


最终说服了太后。


但无论如何,白纸黑字,太后是不能抵赖的。


不管曹太后的诏书是否出于情愿,却正合英宗的心意。


英宗便立刻下诏停止讨论。


同时又将宰执们召来,商量如何平息百官的情绪,以稳定时局。


韩琦对英宗只说了一句‘臣等是奸是邪,陛下自然知道’,便垂手不言。


欧阳修更是非常明确地对英宗道出了自己的观点。


御史既然认为其与臣等难以并立,陛下若认为臣等有罪,即当留御史。


若以为臣等无罪,则取圣旨。


英宗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同意了欧阳修等人的意见。


将吕诲等三名御史贬出京师。


英宗明白这三个人无过受罚,心中也很过意不去。


特地对左右人道:不宜责之太重。


同时宣布,濮安懿王称亲,以茔为园,即园立庙。


赵曙的这项决定,遭到了朝臣的坚决抵制。


包括司马光在内的,台谏官员全部自请同贬。


甚至英宗在濮邸时的幕僚王猎、蔡抗均反对称亲之举。


这是英宗万万没想到的。


在严厉处分吕诲等人的同时,英宗又不得不拉拢反对派主要人物王珪,许以执政职位。


可以说是软硬兼施。


为了生父死后的名分,赵曙绞尽脑汁。


用了各种手段,耗费了十八个月的光阴,才最终达到目标……”


“嘭!!”


赵匡胤忍不住狠狠的一巴掌拍在了桌子上。


气的胡子都有些颤抖。


只想打死了个鳖孙!


这些人,一个个都是在那干什么?


大宋留下了多少的烂摊子啊!


积贫积弱的事情一直都存在!


新皇登基并亲政之后,最应该做的事是什么?


是把大宋的这些烂摊子,给尽可能的收拾了。


结果现在倒好。


到了这个时候,这些人什么正事都不干。


就在这里进行激烈的辩论,争他爹的一个名分。


这玩意儿真有这么重要?


比家国大事还要重要吗?


十八个月啊!


足足十八个月!


有这么干的事儿的吗?


十八个月的时间,都可以干出多少事!


还有!这怎么看起来这所谓的濮仪之争,不仅仅只是争皇帝他爹的名分。


更为重要的,是党争!


有人在借助这个事儿,在那里打的头破血流。


争个高低上下出来。


还有这韩琦,这个之前,随着范仲淹一起做事情,为大宋做考虑的人,怎么到了这个时候,就屡次挑动这个事,和皇帝一起搞这个?


人……都是会变的吗?


“这一次的争论,新旧两党之间狗脑子都要打出来。


党争变得越发的激烈了。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大宋的政体开始逐渐的失衡。


而在他当政的这四年里,基本别的什么大事都没发生。


主要就干了这一件事儿。


在这个过程里,大宋积贫积弱的情况进一步加重……”


听到韩成所说的这些,赵匡胤只觉得特别的心累。


这都是一群什么样的歪瓜裂枣啊!


干出的是什么事?


最心累的是,如果这些是他的子孙干出来的,那倒又好说一些。


可现在,干出这些破事的还不是自己的子孙。


是那个活畜生的子孙们。


这就让他更气了。


这还真他娘是一代不如一代!!


“治平四年正月丁巳日,赵曙因病驾崩于福宁殿,享年三十六岁,殡于殿西阶。


庙号英宗……


赵曙继续任用仁宗时的改革派重臣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


鉴于仁宗以来的弊政,赵曙向执政宰辅们提出了裁救积弊的问题,征求大臣们的意见。


还下诏将各品级官员的转迁年限加以延长。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冗官”现象给朝廷财政造成的压力。


为广纳人才、为国选贤,赵曙命宰执大臣推荐才行之士以充馆职。


赵曙执政时,封桩库、左藏库等国库空虚。


以治平二年为例,这一年宋朝岁入虽达一亿一千六百一十三万银两,官费、军费等支出却达一亿二千零三十四万银两,入不敷出……”


听到韩成说出来的这个数字后,赵匡胤拳头捏的咯吱吱直响。


这就是这群人干的好事!!


问题都这般严重了,却还在那里争斗不休。


干点实事也好啊!!


“宋英宗去世之后,太子赵顼继位。


次年改元熙宁,宣告大赦天下。


并派遣冯行己向辽朝告哀,又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


赵顼即位时,北宋的统治面临一系列危机。


军费开支庞大,官僚机构臃肿而政费繁多。


加上每年赠送辽和西夏的大量岁币,使北宋财政年年亏空。


据《宋史·食货志》记载,治平二年的时候,宋朝财政亏空已达1750余万。


广大农民由于豪强兼并、高利贷盘剥,和赋税徭役的加重。


屡屡暴动反抗。


值此内外忧患、财政困乏之际,赵顼对宋太祖、宋太宗所制定的“祖宗之法”产生了怀疑。


年轻的赵顼,深信变法是缓解危机的唯一办法……”


听到韩成这话。赵匡胤忍不住愣了一下。


不是……自己什么时候弄出来了什么祖宗之法?


再说,自己弄出来的一些规定,那没那么不堪啊!


听韩成一路讲来,这些明明都是那个畜生,在自己弄出来的基础之上,变本加厉,各种的歪曲,才导致了这些局面。


怎么到了现在,却把锅扣到了自己的头上?


赵匡胤都心情简直别提了。


这还真是好事找不到自己,坏事儿都赖自己头上了。


自己是造了什么孽啊?!!


熙宁元年四月,王安石入京受命。


赵顼一听王安石来京,异常兴奋,


马上召其进宫。


赵顼与王安石晤面,听取王安石有关政治、财政、经济以及军事上的改革谋略之后,


深感王安石就是能与自己成就大业的人才。


而王安石也被赵顼励精图治、富国强兵的远大抱负所折服,君臣二人为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走到了一起。


不可否认,赵顼的改革理想之所以在继位之初就能付诸实施,与王安石的支持有着密切关系……”


在听到这宋神宗,即位之初就做出这些事情来。


心里面也好受了不少。


把这锅扣自己头上,就扣自己头上吧。


反正自己都已经够倒霉的了,再多一些黑锅,也不是不可以。


看在这小子刚一登基,就干出了这些事儿,想要改变局面的份上,自己就原谅他这一回……


“早在嘉佑三年时,王安石进京述职,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就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


主张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


革除宋朝存在的积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


建议朝廷改革取士、重视人才,请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


但没被仁宗采纳。


虽然没有被宋仁宗给采纳,但是这一次的事,却也给王安石赢得了不少的名声。


并为后面的变法,埋下了根源。


新即位的宋神宗,就是一个对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很有兴趣,并且老早就听了王安石之名,以及变法的内容的人。


对王安石很是敬佩。


这也是为什么,宋神宗得知王安石归京之后,会那般的兴奋。”


这世间的事情,往往就是这般的神奇。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王安石就被多年之前弄出来,射出来的箭给击中了。


只不过射中他的箭,是好箭。”


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


遂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


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非常信任和器重王安石。


熙宁元年四月,王安石再次提出全面改革的想法。


指出‘治国之道,首先要效法先代,革新现有法度’。


并勉励神宗效法尧、舜,简明法制。


王安石认为:大宋国家贫苦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


农民之所以贫苦和不能从事生产。


一方面是由于官僚富豪兼并了大量土地,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把繁重的徭役加在农民身上。


因此,最好的理财富国之路,是依靠天下所有的劳动力,去开发自然资源。


是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


王安石随后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


指出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


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宋神宗采纳王安石的相关主张,并要求其尽心辅佐……


熙宁二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


王安石提出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提议变法,神宗赞同。


为指导变法的实施,便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统筹财政……”


听到韩成的这些讲述,赵匡胤心里面又生出来了诸多的希望。


觉得这接下来,很有可能自己也终于能够听到一些,让自己为之欣喜的消息了。


之前韩成就说过,庆历新政为后面的王安石变法铺了路。


而宋神宗,从其表现上来看。


在变法上面的决心,应该是远远超过赵祯,这个所谓的仁宗的。


耳根子不是那么软的人。


有决心变法的贤良之人,以及在后面大力支持的君主。


两个凑到了一块,那么肯定是能够做出不俗的政绩来!


情况肯定会和之前,大有不同!


赵匡胤也不再捂胸口了。


神情又一次变得振奋起来。


坐等韩成给他详细的讲述王石变法的种种事情。


看看他们的变法,能给自己大宋变成什么样子。


能不能彻底的改变大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就算不能够彻底的改变,只要能够改变一部分,也是可以的……


想来这次,肯定不会让自己失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