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剧透未来,朱元璋崩溃了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零七章 赵匡胤:啥玩意?我大宋又要送了?!(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王安石的变法,总体概括起来分为富国之法,以及强兵之法。


还有一个取士之法。


其变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富国强兵。


其中富国之法为青苗法,均输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


青苗法的实施,是因为大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已经形成。


国家虽然整体而言比较富裕。


但是百姓们的生活却非常困苦。


有很多贫苦之人,到了种植庄稼的时候,甚至于应该种地之时,连买种子的钱都没有。


所以为了能够让百姓们能够受益,能够种植粮食。


一方面能够让百姓们,自己有饭吃。


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让朝廷收到税……


熙宁二年九月,由制置三司条例司颁布施行,主要内容是:


诸路以见存常平、广惠仓的一千五百万石钱各为本,如是粮谷,即与转运司兑换成现钱。


以现钱贷给广大乡村民户,有剩余也可以贷给城市坊郭户。


民户贷请时,须五户或十户结为一保,由上三等户作保,每年正月三十日以前贷请夏料。


五月三十日以前贷请秋料,夏料和秋料分别于五月和十月随二税偿还,各收息二分……”


韩成在向赵匡胤说这些时,多少有些无奈。


实在是这利息要的太高了。


达到了,百分之二十,甚至有百分之三十。


关键是这还不是一年的借贷时间,只是半年的时间。


不过,再想一想当时北宋那个时期,民间的高利贷高达百分之一百,甚至于到两百之后,就觉得有些释然了。


官府所弄的这青苗法,以后世的眼光来看的话,利息确实是特别的高。


但是和当时的情况来进行比较,又没那么高了……


听到韩成所言,赵匡胤忍不住微皱了一下眉头。


韩成所言的这青苗法,猛地一听似乎还挺不错,挺有道理。


但是,再仔细一思索,就突然觉得有些不太好。


问题也有一些太大了。


有些过于一厢情愿。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这等事儿猛地一看,觉得确确实实是好的。


也是在为百姓,为了大宋着想。


但是真的执行起来去,很容易引发各方面的问题。


他总觉得这青苗法容易出事儿!


“这青苗法,到后面施行的如何?”


赵匡胤望着韩成询问,声音里带着一些担忧。


神色也显得凝重。


他原本是想要听到,王安石变法当中的一些好消息的。


可韩成才刚给他比较详细的说了一下青苗法之后。


他心中的一些想法就变了。


意识到了一些事情的不同。


韩成道:“青苗法在推行之初,是挺好的。


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比如,由官府出面,遏制了民间的那些高利贷。


给一些百姓提供了便利,让情况稍微有些好转。


百姓和官府之间的矛盾,有所缓和。


但是很快就变了味道。


比如各级官府,在推行之时,会强制性让人前去找官府贷款。


在归还之时,也有些诸多猫腻。


除了规定了的应该归还的利息之外。


往往还会通过其余的一些名目,来增加利息。


甚至于,有的地方官府并不是给钱财,而是直接给的秧苗。


但是,有些秧苗直接就是半死不活的。


但是,到了需要归还的日子时,官府却不管这些。


只要借给你了,就必须连本带利的还回来。


归还不了,那就卖儿卖女……


还有,贷的时候是旧粮,还的时候需要用新粮来换……


当然,青苗法推行之后。


强迫地方的百姓们贷款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官府给各地下发的借贷指标。


有些富户本不需要借贷,却被逼着去借贷。


而且,因为富户和贫户之间被分了等级。


富户借的钱,要远比贫户多。


也就是,需要归还的利息,也同样是远远的高于贫户。


于是,各地被弄的乌烟瘴气。


通过青苗法,朝廷确确实实获得了不少的钱财。


但是其所坑害的却是众多百姓。


当初在争辩之时,司马光认为王安石的话是一派胡言。


说天下之间的财富是一定的。


不在官府就在民间。


王安石想要官府拥有更多的钱财,那就是把百姓的钱财掠夺过来,弄到官府手中。


只会让百姓变得更贫困。


而王石则认为司马光是胡说八道。


说完全可以通过开垦荒地等诸多手段,来增加钱财。


只要让百姓们有地耕种,那么大宋就会多出很多的钱……”


这话韩成是赞同的,毕竟劳动创造财富……


这个时候听到韩成所说的话,赵匡胤眼睛,都已经变得有些红了。


他盼望着王安石变法,能够给他带来一些惊喜。


结果现在,哪里是惊喜?


又是一个大惊吓!


这样的做法,与和渴泽而鱼有什么区别?


百姓们本就穷苦,大宋有着大量的流民,诸多的起义。


结果现在,变法之时还要这么搞。


这不是硬生生的,要把众多的百姓给逼反吗?


这事,做的是真不行!


“这王安石,在干这事之前,就没有过考虑吗?


怎么就把这事儿,给弄成了这个样子?!”


赵匡胤红着眼睛,声音显得有些沙哑的,望着韩成询问。


韩成摇了摇头:“他便是从地方上一路升上来的。


而且,他在地方上时,就做过这些。


取得的成绩也还不错。


没有引发这么多的问题。”


听到韩成这话,赵匡胤愣了一下,显得有些意外。


为何同样的事儿,前后之间差距竟是如此之大?


如此想着,很快便已经找到了问题之所在。


那就是执行的人!


一个办法制定的再好,最终也是需要有人去执行的。


之前王安石在地方担任地方长官,亲自主持这些事儿。


只在一地实行,可以将之很好的推行下去。


让下面官吏,按照规定做事。


可是现在,却将之给弄到了全国。


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又怎么可能把全国各地都给盯住?


这么好的一个捞钱的事儿,各地的众多官吏,又怎么能忍住不伸手?


还有那众多反对变法的人。


虽然不知道具体的情况,但他能够确认,在这里面肯定有一些人在故意的进行推波助澜。


在暗中使绊子。


把这事儿给搞坏搞臭。


这是一些人惯用的伎俩。


既然反对不了,那就加入进去,并使劲儿的往里面添加私货。


借助着官府名义,把这事儿越搞越大,越来越让人难以接受。


如此想着,赵匡胤忍不住狠狠的在自己年前的桌案上,使劲的擂了一拳。


太可恨了!


不弄出一个很可靠的,进行变法的队伍。


也不对地方上的官吏,进行严格的约束。


就算是再好的事,他们也能将其弄得乌烟瘴气,一塌糊涂!


“至于募役法,又称为免役法。


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


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


称为免役钱。


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百姓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


增加了官府的财政收入。


不过这也同样有着弊端,那就是令的本就穷困的地方百姓们。


日子变得更加穷苦……”


“方田均税法,则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


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分为五等。


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方田均税法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官府收入。


部份百姓免除赋税,得到实惠……


至于农田水利法,则是鼓励垦荒,兴修水利。


费用由当地住户按贫富等级高下出资兴修水利,也可向州县官府贷款


随着这个农田水利法推行,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


耕地面积随之增加,农业生产发展,官府税收增加。


不过这事儿同样有着一些弊端,那就是兴修水利数量,逐渐成为官员政绩考核标准。


一些地方官府强制百姓修建水利,加重百姓负担。


至于市易法,主要是在开封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


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


也增加了官府的财政收入……”


“均输法的主要内容,是设立发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生产情况和官府与宫廷的需要情况。


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


降低国家支出,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担。


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


听着韩成的诉说,赵匡胤又一次陷入到了沉思之中。


经过了一番的思索之后,觉得有几条是可以借鉴的。


比如农田水利法,还有方田均税法。


今后都可以在自己大宋初年进行推行。


水利,确实需要好好的休整了。


必将自从李隆基的时,安史之乱发生。


这片大地上就一直是乱糟糟的,各种的兵荒马乱,各种的厮杀。


各种的藩镇林立。


后面又是五代十国,皇帝换的如同走马灯一样。


这么多人都是各种权夺利,根本就没有怎么顾得上这农田水利等事情。


自己回去以后,若是注重水利,以及农田的建开垦建,那必然能够令的自己大宋,多出诸多的产出。


而这件事儿,只要操作的好,改变一些弊端。


便能够真正的让自己大宋,民殷国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