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清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4章 鼠类朱三(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王五不可能告诉任何人,这个开私塾的王先生就是失踪二十年的崇祯帝之子定王朱慈炯。


此人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朱三太子”。


货真价实的朱三太子,如假包换。


不过清廷为了政治目的绝不能承认朱三太子为真,故而在相关审讯材料中将“朱三”改为“朱四”。


“朱四”朱慈焕为田贵妃所生,崇祯十三年五岁时就已经去世。


如此一来,真“朱三太子”定王朱慈烔就变成假冒的弟弟朱慈焕,肯定要被当作冒牌货处死。


否则,难道真要把朱三太子供起来给明朝遗老遗少一个念想不成?


朱慈烔被抓后的第一次“笔录”也被改动,称:“原姓朱,是明朝后裔,排行第四,叫慈焕,我二哥哥早死了,我与三哥哥同岁,自十岁,上就离开了。”


除了身份造假,几次笔录及相关审讯材料都被编进了清实录。


大概内容是朱慈烔自述李自成大顺军进京后并没有杀害他兄弟三人,反而善待。


封他大哥也就是太子朱慈烺为宋王,他和弟弟永王朱慈炤都被封了国公。


甲申年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军东征吴三桂,朱慈烺兄弟随行。


山海关之战前夕李自成派张若麒与吴三桂谈判,迫于吴三桂之要求交出朱慈烺兄弟三人,并约定向被称为“大明朝义兴皇帝”的朱慈烺交割北京及合力抗清的誓书。


朱慈烺的手敕也在五月初一日传至北京,使用“义兴”年号,称自己将在五月初三日入京。


司礼太监王德化等已准备好法驾卤簿迎接朱慈烺。


吴三桂也请求摄政王多尔衮立朱慈烺为帝,可是多尔衮不许,吴三桂便在行至永平时丢下朱慈炯,专护朱慈烺。


朱慈烔笔录中说他大哥朱慈烺被吴三桂在晚上送至高起潜处,后面的事他就不知道了,也就是不知道太子哥哥是死是活。


而他与弟弟永王被吴三桂丢下后就化作平民南逃。


路上与永王走散,后一路流落到安徽凤阳偶遇一名姓王的明朝给事中,说明了自己真实身份后,这位老给事中收养了他,并为他改名王士元,随其子弟读书。


朱慈烔十九岁时,王家突遭变故,不得不再度流落江湖。


几年后,一路流落到浙江余姚一带,并在此落户娶当地胡姓女子为妻,为生计便在家开设私塾教书。


大概又是三十多年后,七十多岁的朱慈烔一日实在憋不住,便向密友透露他那非同寻常的身份。


结果这个密友嘴不牢将此事又告知了另外一人,而那人恰恰是個反清复明的志士,因此欲拥戴“朱三太子”反清复明。


并且立即发动起义。


然而起义军要推举的领袖“朱三太子”却在起义开始后没了踪迹,弃家逃了!


朱慈烔是躲起来了,可他的妻妾、女儿、儿媳等人却因官府通缉而上吊。


三个儿子也被捕。


朱慈烔本人是在山东被清廷捕获,被捕后供述:“我虽崇祯之子,但从没有非分之想,遇见那些要妄为的人我劝不住他们,只能躲避苟延残喘。”


案件被上报到燕京后,康熙非常重视,将朱慈烔本人以及子孙七人全部押到京师,组织九卿会审。


九卿会审是有清一代审讯犯人的最高规格。


鳌拜倒台都不曾有这待遇。


此外还有一帮明朝老太监也参加了这次会审。


已经75岁高龄的朱慈烔在审讯时对主审官员说:“吾今年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鬓发皆白,乃不作反于三藩叛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买军马,打造军器,吾曾有一此乎?”


意思他要造反早就造了,机会也多的是,何至于在大清太平盛世年间造反,且他从来没有干过任何造反的事,一直以来都是以大清顺民、良民自居,从未半点非份之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