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四合院里的手艺人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13章 让我们荡起双桨(第2/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新的游泳面积大概占前海三分之一,在靠近湖心岛的地方隔着网,中间有个豁口,经常有胆大的人通过那个豁口游到湖心岛,据说也有卡在豁口之间的丧命者。


其余三分之二的前海还包括相连的后海、积水潭等连成一片的水域是野泳者的乐园,这里水草丰茂,甚至淤泥深陷,在什刹海的野泳充满了惊险与刺激。


在四九城人印象中,什刹海每年吞没几个人是常情。


这个月,伟人畅游长江后发出的“到大江大河里去”的呼吁,那时候游泳的人将达到高峰。


伟人还做了一首“游泳”的诗,那真是大气磅礴,也就只有那种胸襟的伟人,才能写出如此的诗句,真是“当惊世界殊”!


这时的游泳场都有大喇叭,喇叭里除了广播游泳场的各种提示性条文,如进场注意事项、安全注意事项等等,还根据不同时期的政治形势,播放各种音乐歌曲。


抗M援朝时播放《打败美帝野心狼》、《志愿军战歌》、《金日成颂》以及一些大苏歌曲,如《喀秋莎》等。


后来不同年份播放不同歌曲,三五反时播《三反歌》、《贪污分子你睁开眼》,停战时播《王大妈要和平》。


还有仿苏联韵味的《万岁,万岁伟人》,歌唱中苏友谊的《莫斯科BJ》、《斯大林颂》。


经常广播的有《夫妻识字》、《兄妹开荒》、《南泥湾》等歌曲。


川藏公路修建时期播放《二郎山》。


这时候属于“一五计划”,播放的上《蟠龙山上锁蟠龙》、《我们一定要解放湾湾》等,还播放不少亚非拉歌。


徐得庸笑着道:“慧真,等有时间我们再过来游泳吧。”


徐南氏听到有点没好气道:“游什么泳,男男女女都混在一起,露胳膊露大腿的,像什么样子。”


徐得庸笑嘻嘻道:“泳游嘛,这不是正常,况且又不是没穿衣服。”


徐南氏道:“哼,懒得管你,反正你也成家了,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徐慧真笑了笑没有说话。


小理儿则是一直好奇的东瞅瞅西望望,太多新的东西让她目不暇接。


徐得庸连忙岔开话题道:“走走走,我们先去划船,今天人多,晚了还要排队。”


说罢,骑到停车点停好车,几人来到划船的地方,这时候划的船都是那种尖头的小木船,中间间隔着有三块木板,算是座位。


价格是按时间的,两毛钱一小时,也不算不便宜。


当然,也有大船,那是为集体活动准备的。


徐南氏推着东张西望的小理儿道:“你们去吧,我去那边水边桌椅坐着。”


徐得庸笑着道:“奶奶,来都来了,您就一起上来吧,反正钱都一样花。”


徐南氏迟疑的摆摆手道:“我没上过船,万一晕船怎么办?”


“没事。”徐慧真也道:“要是您感觉不适就把您再送回来,来吧,奶奶,我们还拿了一些吃的,我们一边划船一边吃东西。”


徐得庸这边已经租好船。


徐南氏便勉为其难的道:“那我试试?”


“肯定试试啊。”徐得庸笑眯眯的道:“来,把理儿给我。”


一家四口上了船,小理儿两只小手紧紧的搂住徐得庸的脖子,那小模样似乎还有点害怕。


徐慧真扶着徐南氏上船坐好,她们两人坐一排。


徐慧真手里还拿着布包,里面放着吃的东西,徐得庸将小理儿交给奶奶。


小理儿眼睛一直机灵的瞅着,样子有些萌蠢的可爱。


徐得庸和他们面对面坐好,操起两根木浆笑着道:“走喽,我们出发喽。”


“哗啦……。”


木浆滑动水面,小船缓缓出发向里面驶去。


水岸杨柳依依,水中风光正好,还有一些其他的小船在划动。


徐南氏和小理儿紧张了一会,感觉没什么不适的,便慢慢放松下来,一家人有可爱的小理儿做调剂说说笑笑。


来到水中央附近,徐得庸也放下手中木浆,任小船自己微微飘荡,一家人吃着东西聊天,难得休闲时光。


过了一会,一只大些的船划过来,上面是十几个在老师带领下,系着红领巾的孩子。


孩子们用清脆的声音唱着歌传来: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这首歌,不知道是多少人的青春和回忆?


想想自己当年唱这首歌时候的样子,不知道会不会微微点眼眶发热!


歌声中“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不知道唱的时候,你会不会疑惑海面上怎么会倒映着白塔?


因为这首歌正是作词人在这北海公园里创作的,歌词中的白塔就是北海琼华岛上的“小白塔”。


徐得庸他们水面上可以清楚的看到。


京城有两个白塔,一个就是妙应寺俗称白塔寺,是元大都城保存至今唯一完整的文化遗迹。


还有就是这个!


《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是我国第一部儿童电影题材《祖国的花朵》的插曲。


作词人乔羽受邀写附和电影的歌曲,不过也并不容易,直到和女朋友在北海公园泛舟之时,看到一船孩子划桨的时候,灵感一来便创作出来。


这部电影是在去年上映的,这首歌也是一直传唱经久不衰。


等他们靠近一些,徐得庸几人都忍不住看过去,小理儿更是微微张着嘴巴,吧嗒两下,似乎是想要学着唱。


徐得庸心中一动,顺手在兜里一掏,“掏出”口琴来,放在嘴巴附和的跟着吹奏起来。


口琴的声音响起,一群系红领巾的孩子立即看过来,唱歌的声音也大了许多,唱的更起劲。


徐慧真虽然有些诧异徐得庸什么时候带着口琴,但依旧笑吟吟的看着他,眼底有丝丝爱意流淌。


一连吹了两遍,徐得庸才放下口琴。


孩子们也慢慢停下来,笑着和徐得庸打招呼道:


“叔叔好……。”


“哥哥好……”


……


嗯,反正差辈的两种称呼都有。


有样学样,孩子们一个个争先恐后的伸出胳膊打招呼,有调皮的还伸出半个身子,好像能领先似的。


领队的男、女老师连忙道:“哎哎哎,都老实坐好,不准伸出去……。”


一来一去。


“噗通……。”


有人落水了。


徐得庸:“……”


我勒个去,我吹个口琴还吹出事来了?


……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