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80:我的文艺人生

关灯
护眼
字体:
476 忆苦思甜(第2/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最严重的时候,全村二百来户人家,一半都要出去讨饭。一般去白因,再远点就去兰州。


每个外出乞讨的人都拄着一根要馍棍,男的担着两个框,女的背着布袋子,还有些大人带着小孩一起外出乞讨,哭哭啼啼,可怜兮兮。


他们这些知青国家给的有口粮,每人每月44斤原粮,全是小麦,虽然照样不够吃,但勉强能生活下来。


现在回忆起那些画面,就有点心酸。


“就是村子里没以前热闹了。”赵红军又说道:“我们刚才走了一路,很安静。”


“是啊.分田以前,群众都集体上工,还有你们知青,田间地头红旗招展,振奋人心啊。”张贵生感慨道,仿佛沉浸在那火红的岁月中。


“张支书,那你愿意再回到那个年代吗?”方明华突然问道。


张贵生想想都不想回答道:“傻子也不想回去吧?那个时候看上去火热,可大家都吃不饱饭啊,都是勒紧裤腰带再干,现在呢,只要你愿意干,一家十几亩地,一年到头只要别遇到大灾,吃饱肚子是没问题的。当然你想致富,还是不行。”


“致富还是要像建林这样。”赵红军补充了句。


“对,就是我这个侄子,自己富了,不想先富带动后富,没有党员的觉悟!”张贵生瞥了张建林一眼,说道。


张建林一听急了。


“贵生叔,我咋不想带动?你看我施工队二十多个人,大部分都是咱们村里的,一个工程下来一人能挣三五百,比种庄稼强的多!这不叫带动?我就是没答应你当这个支书嘛我实在忙不过来。”


卧槽!


看来这叔侄为这事争吵过不止一次。


还好,有外人在,两人倒没再争起来。


就在这个时候,外面传来“当当当”的声音,好像是敲打金属的响声。


“是不是学校打铃的声音?我记得以前是敲一个废铁,现在还是这样?”赵红军问道。


“是啊,啥都没变,我带你们去看看。”


众人跟着张支书出了村委会,向学校走去。


其实学校就在村委会的隔壁,没几步路,几人进去就看到一群小孩子背着书包嘻嘻哈哈跑了出来,原来是学校放学了。


“这,学校真没变啊。”赵红军感叹道。


是的,什么都没变。


这座小学原来是一座庙宇,解放后拆掉里面的泥塑雕像成了学校,几十年过去了,学校已经破败不堪,只有屋顶上那枯黄的瓦菲在风中瑟瑟。破庙的屋脊很高,但窗户却很小,这使得屋里的光线昏暗。


屋里的墙壁是灰暗的,有些地方墙皮剥落,露出里面的泥土和麦草。


墙壁上有一块小黑板,是水泥抹成的,教室里没有讲台,也没有讲桌,孩子们也没有木制的课桌。屋子中间,是用砖头支撑起来的几块水泥板,就是所谓的“课桌”。


方明华的印象中,十多年前他插队的时候是这样,现在依旧是这样。


“张支书,我记得我们返城前,你就说要修学校,这十多年都过去了,咋还是老样子?”赵红军忍不住问道。


张贵生顿时变得尴尬起来。


过了一会,才苦笑道:“没钱。”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