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80:我的文艺人生

关灯
护眼
字体:
505“文学之夜·燕京·89”(第2/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会场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很快,帷幕又一次拉开,身穿着一身黑色长裙的张洁出场,象征开启新时期文学又一重帷幕。


大幕再一次徐徐开启。


身穿西装革履的方明华大步走了出来,站在光束圆圈的另一边,代表老中青三代文学代表悉数登场,会场上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序幕很快结束,紧接着是接第一章主题:


“我们共同参与!我们共同创作!”口号式的铿锵有力,似乎向世人宣告“我们”是一个群体,“创作”是根本实质,与其他无碍。


代表作品有刘心武的《5·19长镜头》,还有理由的《倾斜的球场》。当然,出场人物便由这两员大将担纲。


当改革叙事开始取代革命叙事时,这些实验性的作品变得举足轻重,所作出的选择也透露着一定的意味。


第二章开始和缓起来,主题为“在今夜,一起漫步”。


第一例作品是黄宗英的《小木屋》,第二例作品是张承志的《黑骏马》。


他俩为何集结到一起?


坐在台下的方明华一时也搞不清楚。


诗人们登场了!


“诗人和他(她)的诗”


杨炼的《诺日朗》、白桦的《情思》.当舒婷登场朗诵她那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伱的高枝炫耀自己


会场上再一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没人否认,八十年代是“诗歌的黄金时代”。


但也是诗歌最后的年代。后来的“羊羔体”、“梨花体”.尽管在全国获得大奖,但给他们提鞋都不配。


和诗人们的激情四射相比,下一批登场却显得庄严和肃穆。


“战争与和平,昨天与今天——军人作家们”!


登场的全部都是军旅作家,人数猛然增多。


修权、李存葆、钱钢、刘亚洲、李延国、唐洞、乔良、朱苏进、崔京生、袁厚春、海波、何晓鲁、丁小琦、陶斯亮


《高山下的花环》《凯旋在子夜》《雷场上的相思树》《兵车行》《射天狼》.


尽管岁月流逝,经典不会被遗忘。


紧接着第第三环节:“朋友,你有过同样的经历吗?”


出场人员同样众多,陆遥、柯云路、孔捷生、张抗抗、陆星儿、叶辛、梁晓声、阿城、王安依、韩少工、贾平娃新生代作家史铁声、余桦、莫岩、苏童、谌容、铁拧等终于登场。


这些名字后世听起来都如雷贯耳,撇开官方身份,个个都是文坛翘楚,各领风骚。


坐在轮椅上的史铁声更是当着台下上千名观众,说了这么一段话:


“任何时候都不必把责任推卸给历史。历史承担了责任又怎么样呢?以后的路还是要靠我们自己去走。”


台下的掌声经久不息。


最后压轴上场的王蒙,上台诵读他的作品《青春万岁》: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让我们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


有一天,擦完了枪,擦完了机器,擦完了汗,


我想念你们,招呼你们,


并且怀着骄傲,注视你们!


晚会时间并不长,两个小时就结束,等方明华跟随着人群出来,发现外面已经是大雪纷飞。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