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九十九章 李林甫权势再减,太原城外的太子奴仆(第2/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李林甫继续回道。


“那右相准备安排他为何?”


李隆基听到李林甫的话,气怒渐消。


“如果是一柄普通的剑,臣会佩戴在身上,因为那是德行之剑;如果是一柄中等的剑,臣会弃于庭中,因为那是警示之剑;如果是一柄上等的剑,臣会埋于土内,因为那是伤人之剑。如果是诸葛亮的配剑,臣会双手奉给圣人,因为丞相是帝王所择,这样大不敬的事情,臣不敢去做,望圣人明鉴!”


说完,李林甫向李隆基再叩一头。


他将剑分为上中下,以锋利的程度去考虑如何用它。


最锋利的,埋在土里。


一般锋利,挂在庭中。


无刃之剑,携于身上。


代表他没有锋芒,也没有野心,对李隆基忠心耿耿。


经过李林甫这么一说,李隆基怒气全消。


右相应该没问题,都是范昌海的错。


“范昌海自作聪明,传令,不需回长安,立即杖杀在路上,家人充为奴婢!晋昌别驾鸩酒赐死。”


李隆基向内常侍黎敬仁吩咐道。


他将罪责全怪在范昌海身上。


一个郡守,竟能引起一地叛乱,真是岂有此理。


“遵旨!”


黎敬仁领命离去。


李林甫这才松一口气,内心更恨李瑄了。


还好他能揣摩圣意,逃过一劫。


李瑄这小贼,屡屡坑害他,想置他于死地。


又不得不忍气吞声。


就比如这一次,奏折上李瑄只提范昌海欲赠剑右相,但其他的言语,都在描述范昌海认定把剑送给右相,就一定可以飞黄腾达。


这不是在暗示他任人唯亲吗?


关键是,他无法反击李瑄。


虽然圣人不再发怒,但李林甫能感觉到,这事必然会对他有影响。


“右相,这诸葛亮剑,你觉得自己有无资格佩戴?”


李隆基将诸葛亮剑拔出一截,又推回剑鞘之中。


诸葛亮剑虽不错,可毕竟是臣子之剑,非帝王之剑。


他身为帝王,不可能去佩戴。


“……圣人若赐,臣能担负此剑,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李林甫很挣扎地说道。


虽自认为比不上诸葛亮,但他又不能推脱。


圣人得诸葛亮剑,欲赐大臣。


他身为首席宰相,若未得诸葛亮剑,必会成为长安的笑柄。


“在国家的事务上,右相还要多努力一番!”


李隆基这么说,就是暂不打算将诸葛亮剑赐给李林甫。


他在天宝三载的时候,就有将政事托付给李林甫,高居无为的心思。


可偏偏李林甫一再让他失望,不得不将这种心思打消。


吏部尚书为什么空缺者,不就是想找机会,再交给李林甫吗?


每一年产生这种心思的时候,李林甫总会犯下错误。


人生苦短。


他雄才伟略大半辈子,开辟煌煌文治,创造赫赫武功。


田舍翁还能颐养天年呢。他贵为天子,就不能享受几年吗?


李林甫不合格,谁又能继任,让他高居无为呢?


“臣……一定会完成圣人的嘱托。”


李林甫内心一叹。


圣人未赐他诸葛亮剑。


世人皆知这把剑的份量,如果赐给裴宽,谁才是首席宰相?


李林甫知道有一种东西叫做“威势”。


如果诸葛亮剑在长安、洛阳传开,凭借诸葛亮的名气,一把剑可以让身份产生质变。


他的猜测是对的,不久后,一个典故,会因此而生……


关于对赫连成英的处置,李隆基和李瑄料想的一样,将其流放至黔中。


对于赫连成英来说,流放黔中比流放岭南好一点。


为彰显自己的恩德,李隆基听从李瑄的建议,赦免吐谷浑部的罪责。


这一次墨离吐谷浑叛乱,不及之前护输之乱。


护输杀死大唐节度使,其部落都能被赦免。


更何况墨离吐谷浑事出有因。


新任的晋昌太守和晋昌别驾,李隆基交给裴宽去委派。


……


长安,五天后,又出现一件令李隆基勃然大怒的事情。


还是李瑄的奏折!


李瑄将河西妇女、婢女失踪案,从头到尾呈现。


李瑄认为这种令人发指的事情,是为盛世抹黑,是轻视圣人之威,是侮辱泱泱大唐。


天朝上国,哪怕是平民百姓,都不能被欺辱。


像盛玉亮这样,不仅帮助贼商掳走大唐妇女,还阴谋造反,聚集豪强,欲杀大唐开国公。


“这样的官吏,为什么还能当一郡太守?吏部是怎么考核的?天宝年间,监察御史有没有去过敦煌?上一任采访使是饭桶吗?这么大的事情,朝廷竟然一点都不知,还是你们知道,并未告诉朕?”


李隆基将裴宽和李林甫召到政事堂,劈头盖脸一顿骂。


裴宽和李林甫二人已经看过奏折,虽然两人看起来诚惶诚恐,心境却是不一样。


裴宽刚当宰相还没一年,之前他为户部尚书,再之前为范阳为节度使。


当宰相期间,他不管官吏的考核。


圣人不可能死抓着他不放。


但李林甫不一样,他当宰相这么多年,御史台的负责人杨慎矜是李林甫推荐。


而监察御史是杨慎矜派出。


采访使也多是李林甫举荐。


先不说贼商之事。


就一郡几年失踪七十几名良家妇女,敦煌太守竟不上报朝廷。


“回圣人,臣也是刚得知这件事。”


李林甫心里苦啊。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李瑄这孙子也太能折腾的,走到哪,杀到哪,没有一点顾忌吗?


李林甫当然知道,只要认真察,除新建的洮阳郡、九曲郡外的三百二十八个郡、府,最少有一半会出问题。


以前李林甫只以为诸郡是无伤大雅的小贪,为家族富贵,是人之常情。


李林甫见到李瑄关于盛玉亮的描述后,顿时觉得自己像是个清官。


虽然他的底线比普通人深个十来丈,但他没低到这种程度。


“以后采访使这样的官职,不要再推荐了,由德高望重的郡守兼任!”


李隆基向李林甫发出警告。


意味着剥夺李林甫推荐采访使的权力。


因为李林甫不是这一次了,吏部大案拿下的采访使,都是李林甫推荐的。


“臣…遵旨!”


李林甫低头领命。


这意味着什么,他最清楚不过。诸葛亮剑,他难以得到了。


“之前朕听说有人对七郎任采访使不满意?难道他们对之前的采访使满意?那些采访使还记得自己有节杖吗?凡天宝二年以来在河西的采访使、监察御史,全部革职查办。”


李隆基又向裴宽命令道。


“臣遵旨……”


裴宽拱手。


“吩咐李将军,将玉门军使、玉门关阳关守将、敦煌太守、敦煌长史,全部腰斩于敦煌!将贼商全部斩首,首级摆在阳关三日,以儆效尤。涉事豪强一并斩首,奴仆、郡兵,为军之用。”


李隆基对李瑄无比信任,凭借这一道奏折,就给予李瑄大开杀戒的权力。


敦煌作为丝路重镇,豪强一定富有,能为他带来大量金银珠宝。


而且得罪豪强的恶名,全部由李瑄承担。


因此,李隆基很喜欢李瑄。


……


“我今天才知道,威望也能一次又一次的失去。再这样下去,我的脑袋就没了。”


“本来还想等等,现在不得不行动了。先除掉王忠嗣,将太子扳倒,再寻找李瑄的破绽。”


右相府中,李林甫握着拳头说道。


……


半个月后,太原城外,出现一具尸体。


此尸体像是被谋杀,身上财物不见。


这种事情,本应是地方小事。


但太原令手下的办案官在尸体身上找到证明身份的“籍牒”。


此竟然是太子府的奴仆!


得到消息后,太原令吓了一大跳,太子的奴仆,怎么会平白无故出现在太原?


奴仆没有主人的命令,哪能出长安?


更何况还是太子的奴仆!


在佐吏的提点下,太原令想起太原城内的河东、朔方两镇节度大使,王忠嗣!


王忠嗣自兼任河东节度使后,把办公地搬迁到河东节度使治所太原。


谁都知道,王忠嗣是圣人的干儿子,和太子李亨一起东宫长大,称太子李亨为“兄”。


想到此,太原令立刻写奏折,快马加鞭送往长安……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