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九十八章 对豪强大族的处置,陌刀军渡过黄河,渑池之战(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灵宝地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排兵布阵在此,不亚于潼关。”


李瑄在中军得到浑瑊的汇报后,看着地图说道。


唐军探子过黄河野渡已经探测到大批燕军撤出陕郡。


现估计留在陕郡的燕军五万到八万之间。


“秦王,末将认为可先攻两侧高地、山坡,只要占领那里,可以直接用强弩打击叛军。”


马璘向李瑄请命道:“末将愿意率领士卒,进攻高地。”


“叛军不一定会留精锐的范阳、平卢军兵断后,最起码其间有大量的新兵。我军没必要强攻要塞,使神臂弩手佯攻,对敌施加压力即可。”


“待陌刀军渡过西沃古渡,会夹击陕郡的叛军。”


“叛军主力和安禄山想要撤退,没那么容易。我们不争这几日时光。”


李瑄婉拒马璘进攻狭道。


他一眼就看出,即便他们能强攻下高坡,也得十日左右。


有这些时间,他们完全可以静静等待,几天后李嗣业和张兴渡河。


现在压力大的是燕军,而不是他们。


如果和李瑄猜测的一样,燕军大部份为中原新兵组成,随着李嗣业、张兴断后,哪怕几千人,也会对燕军造成致命一击。


“末将等明白!”


众将领命。


他理解秦王,忍了这么久,没必要急于一时。


秦王爱兵如子,不愿意看到无所谓的伤亡。


众将离开营帐后,天下兵马大元帅行军司马留在中军营帐中。


“先生,崤山以东,豪强大族遍地。我要借此机会铲除他们,可行否?”


离洛阳只有一步之遥,这个问题也该提升议程了。


李瑄大权在握,让豪强大族恐惧不安。


因为李瑄一直有铲除豪强的倾向,并实践过多次。


在李瑄心目中,土地兼并已升至顶峰,富者田连阡陌,穷者无立锥之地。


如果土地得不到释放,国家一定还会在短时间内重新陷入动荡中。


李瑄号称名扬天下,妇孺皆知。


但他的政令传递到郡县,又谈何容易?


李瑄从来没奢望过依靠锦衣卫、整饬吏治、加强监督,就能让他的策令照遍大唐的每一寸土地。


人心是复杂的。


欲望升腾,只是一念之间。


李瑄知道,在他掌权期间,出现农民起义他都不意外。


也只有他清楚,释放土地、去贱为良,比行省制改革、官制改革更为重要。


士农工商,地位依次。


其中的“农”,绝不是农奴。


历史上,在安史之乱以后,统计大唐户口少了三千多万。


有一点数字常识的人都知道,在幅员辽阔的大唐,不可能死亡这么多人。


仅靠安禄山的数十万叛军,烧杀抢掠也不可能以千万计地杀人。


更何况江淮、江南之地,安禄山叛军根本就没有到达。


这三千多万人,除了受战火和间接受战火影响而死的人,一部分良家百姓逃往深山老林,躲避战火。


然而深山老林注定无法容纳太多百姓,毕竟百姓也要种植粮食。


更多的是土地被兼并,沦为豪强大族的“农奴”。


农奴不被计入户口。


豪强大族用农奴不仅避开了赋税,还得分更多的土地。


他们附骨之蛆一样,对国家敲骨吸髓,榨干百姓的一切价值。


如果李瑄不以“去贱为良”的方式,释放农奴,即便他登基为皇帝,国家在三五十年内,必然重启战乱。


一句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将响彻中原大地。


李隆基施行过去贱为良,所以有开元盛世的华章。


在先天元年,李隆基为了增加国家的收入,打击强占土地、隐瞒不报的豪强,发动了一场检田括户的策令。


当时的豪强霸占了农民的土地之后,称为“籍外之田”,他们还将逃亡的农户变成自己的“农奴”,在土地和人口两方面逃避国家税收。


先后十几年时间,李隆基下设十道劝农使和劝农判官,分派到各地去检查隐瞒的土地和包庇的农户。然后把检查出来的土地一律没收,同时把这些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对于隐瞒的农户也进行登记,让他们重新归入良籍,让国家增加巨量的赋税。


但李瑄认为,李隆基所实施的去贱为良只是减缓豪强大族的扩张,而非遏制。


所以,天宝以后良民再次变为没有户籍的贱民,土地再次被兼并,并一发不可收拾。


李瑄和李隆基不同,他不会对豪强妥协。


“普天之下,唯有秦王有这种魄力。但也请秦王注意分寸,稍有激烈,让天下豪强大族觉得自己死路一条。全国都会打起‘清君侧’的旗号,朝廷内部也会撕裂,出现大矛盾。”


李泌直言不讳地说道。


豪强集团、士族集团,从来都不是一个整体。


但兔子急了还咬人呢!


真要逼急了,这些一定会联合起来,对抗李瑄。


李泌和李瑄有一样的认同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朝廷必须出手。


仅河南之地,就有数以百计的豪强大族投靠安禄山,趁火打劫。


就像东汉末年一样,土地兼并到极致,只有推倒重来。


“先生的意见呢?”


李瑄见李泌支持他,心有更有底气。


“士族也有兼并土地的情况,但秦王麾下,士族占据大半。甚至秦王和秦王妃的家族,都属于士族。郡县官吏也大部分是士族。所以只能怀柔。用豪强杀鸡儆猴,除掉豪强大族后,令一些有名望的士族,交出籍外之田,释放农奴。然后再制定抑制兼并的策令。”


李泌向李瑄说道。


李瑄亲信的人,包括李岘、李泌、刘宴、杨绾、裴遵庆、路嗣恭等,九成士族出身。


李瑄诗人朋友们,高适、王维、王昌龄、杜甫、颜真卿、崔颢等,也都是士族。


连李白都要号称自己“陇西李氏”。


士族并非是贬义词。


高风亮节,为国为民,也是这些士族子弟。


安史之乱中城破赴死的太守、县令,如河南节度使张介然、荥阳太守崔无诐、洛阳留守李憕、中丞卢奕、采访使判官蒋清等,也全部都是士族,祖辈为高官。


同样是一个郡望之姓,有的支脉身披紫衣,有的良田千顷,有的穷光蛋一个,全身只有姓氏尊贵。但他们互不认识。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李瑄妻子裴灵溪的闻喜裴氏,只是做官身居高位的,在开元天宝多次互相攻击,不死不休。


现裴冕是太子党,裴遵庆是李瑄的亲信,还有如裴士淹这样的裴姓老臣思念李隆基。


他们并非分开下注,而是已分家十来代,无任何亲情可言。


就像杨氏富贵的时候,杨国忠和虢国夫人,只会提拔自己的近亲。不会关心数以万计的弘农杨氏族人。


杨慎矜、杨璹在世的时候,对李瑄唯命是从,打击杨氏。


所以,李瑄想像砍豪强那样砍士族是不可能的。


当然,要有证据证明哪个士族草菅人命,李瑄会毫不犹豫将其宰了。


对于士族,李瑄已有温水煮青蛙的方法。


“对豪强刚硬,对士族怀柔。可行!”


李瑄深思熟虑后,点了点头。


“秦王,在平定安禄山叛乱之前,不要大动干戈。等边军主力抽调向淮南、江南、山南、岭南的时候,再以投靠安禄山之由,向豪强问罪。这样就不会失去控制。”


李泌轻声说道。


他知道李瑄一直有将边军、铁骑调遣到中原腹地和江南、岭南的心思。


在打击豪强大族过程中,向大唐反叛的事情必然能发生,还有对李瑄不满的太守也会随从。


一旦有这样的火苗,在锦衣卫的配合下,驻军可以立即将其扑灭。


如果军队太远,很可能使这些豪强、郡守互相勾结在一起,在军队来临之前壮大。


“还是先生想得周到。”


到洛阳的时候,李瑄会听李泌的,先不动声色。


在李瑄与李泌谈论后事的时候,马璘、浑瑊各率神臂弩,凭借射程优势,对狭道展开进攻。


上千名神臂弩手,从三个方位,向两侧高坡,和壶口狭道射击。


燕军碰不到唐军,只能躲在掩体和盾牌后面。


不过唐军神臂弩虽强大,但燕军已知道唐军这种新弩,有所准备。


虽然唐军对燕军造成的伤害微乎其微,但对其心理上的打击是巨大的。


特别是那些新兵,躲在盾牌后面,身体在剧烈颤抖。


和他们想象中的战争完全不同。


奈何后方有凶残的范阳军看着他们,他们根本无法退走。


尽管崔乾佑和安守忠一再宣扬大燕联合回纥、吐蕃胜利在望,又阐述燕云铁骑和诸胡轻骑的强大,无坚不摧,好像李瑄的狗头随时会被取下一样。


但燕军新兵们眼中看到的,尽是气势汹汹的唐军。


唐军只用神臂弩压制,而不主动进攻。


每个时辰都会射几轮。


随着时间的推移,燕军心理阴影面积无限放大。


连被忽悠着留守陕郡的一万范阳兵,都心有动摇。


若非安守忠一直在前线,不断动员、安慰,燕军士气必然瓦解。


安守忠是范阳出了名的骁将,论勇武,仅次于李归仁和田乾真;论统帅,也有彪悍的战绩。


这才能震慑住战场。


“将军何必总是慌慌张张,唐军只是试探,而不攻击,对我们来说是好事。一个月后,我们就可以按照元帅的命令撤军。”


麾下大将石帝廷见安守忠坐立难安的模样,忍不住说道。


石帝廷是石国粟特人。


他曾也是粟特商人,被安禄山器重任命。


这段时间,不少为将的粟特商人战死,让他心有戚戚。


“你懂什么?李瑄狡诈多端,他身边还有众多阴险的汉人谋士。李瑄要攻击狭道,我倒不是很畏惧。但他只陈兵佯攻,我心中一直难以平静。”


安守忠向石帝廷训斥道。


燕军人人都想到,主力回援洛阳的时候,唐军一定会追击。


但唐军的定力,让安守忠担忧。


他前不久刚被李瑄在新丰阴了一次。


“唐军又有哪里能迂回呢?”


石帝廷没什么统帅能力,能担任将领,除了孔武有力以外,就是他粟特人的身份。


“前两天数百艘船只顺河而下,虽然船上士卒不多,但本将觉得有蹊跷。过灵宝以后,渑池、新安,沿途的渡口,甚至野渡,都要安排人马监视。现我们主力退走,新兵无知,如果唐军渡河迂回,我们会很麻烦!”


安守忠向石帝廷吩咐道。


这是他顾虑的地方,所以他留有两千燕云骑兵和两万新兵,作为预备队,随时驱逐可能渡河的唐军。


燕军一定要防止唐军偷袭。


“遵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