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神通证道长生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章 鱼梁庄财务实录(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新来的小仙师亲自给山神娘娘敬香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整个鱼梁庄。


诸多乡民心头大定,对钟立霄好感大增。


多日笼罩的忧氛、阴霾,在这一刻也大幅消弭。


而这就是信仰的魅力!


像是魏刚魏都头、老周头,还有其他负责管理鱼梁庄灵田的钟家管事,都连忙闻风出庄迎接。


......


钟立霄和钟立善此次前来鱼梁庄,核心工作就是照看好灵田。


所以,一进入鱼梁庄,钟立霄就率先沿着田间的小路巡查起来。


入眼所见,稻田里绿油油一片,稻穗颗粒饱满,将禾苗都压弯了腰,其中一些稻谷的谷壳儿甚至已经开始微微泛黄。


很显然,距离稻谷彻底成熟的时间不远了,钟立霄也算是明白,为何族里这么急匆匆安排他们兄弟过来交接。


稻香秫熟暮秋天,阡陌纵横万亩连。


这稻菽翻起千重浪的丰收景象,也的确是非常喜人。


不出意外,这里就是接下来几年他安身立命之所了,唯一可惜的就是灵气稀薄了一些。


就在此时,钟胜的声音却是响起。


“少爷,魏都头、周庄头,还有其他几个管事求见。”


钟立霄看向来人方向,点头道,“让他们过来吧。”


不多时,几位前来拜见的代表,就踩着小碎步跑了过来,恭敬请安道,“不知仙师(十一爷)大驾光临,有失远迎,恕罪恕罪。”


喊“仙师”的是拥有独立身份的庄户,喊“十一爷”的则主要是卖身到钟氏的管事。


钟立霄审视诸多来人,不经意用「伯乐心眼」看了看,随即大感错愕,甚至有些瞠目咋舌。


一切只因前来拜见的几人中,竟有两人都蕴含着神通之种。


要知道他的书童钟胜是个修仙者,体内所孕生的神通之种都被秽尘掩埋,其他武力高强的家勇也完全没有资质,他才刚进村就发现了俩......简直离谱!


看来这鱼梁庄还真是他的福缘之地!


第一位是一個老爷子,看穿衣打扮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老庄稼汉,和万千庄稼把式无甚区别。


第二位则是有着明显行伍特质的汉子,看似颇为温和,但钟立霄还是感受到,眼前这个汉子以前应该是个相当不俗的武者。


就是气血有些衰败,应该是受了些暗伤。


这位该不会是某位隐藏的武林高手吧?


有意思!


钟立霄笑道,“无需多礼,诸位勤勤恳恳帮我钟氏照看灵田都辛苦了,本少初来乍到,还请大家多多指教。”


“不敢、不敢,都是我等分内之事,当不得仙师(十一爷)您夸奖。”


几人谦辞连连,内心颇为受用。


又一番寒暄后,钟立霄就搞清了几人身份。


庄稼汉名字叫周青山,是鱼梁庄的庄头,大家都称呼他为老周头。


最擅长的就是种田,鱼梁庄的灵田种植,基本上都是他在把关。


钟立霄了然。


这在前世大概率就是农业专家了,或许没有文化,但内秀,在自己专业领域很有水平。


至于那个有行伍之气的汉子,不出所料则是护卫鱼梁庄的钟氏部曲首领,姓魏名刚,人称魏都头。


其他代表则主要是负责管理鱼梁庄各项产出的管事。


有负责水产养殖的,有负责蓄养牲畜、毛皮鞣制的,还有负责粮食收割管理移库的。


钟立霄好奇问道,“刚刚我在稻田周围看了一圈儿,稻谷颗粒饱满,今年大概是个大丰年,就是不知道能有多少出产?”


考教么?


负责粮食收割管理移库的管事顿时自信满满道,“好教十一爷知晓,目前庄子共有耕田350亩。最上等的灵田10亩,所种植的灵谷两年一熟,亩产三石上下。”


“中等灵田40亩,所种植灵谷也是一年一熟,亩产略低,仅有两石半左右。”


“下等灵田100亩,所种植的灵谷一年两熟,产量尚可,亩产也有两石,但品质远不如一年一熟的灵谷。”


“其他基本上都是普通的田地,所种植的粮食也只是普通的凡粮,大多自产自销......”


诸多管事你一言我一语,外加上老周头在一旁补充细节,钟立霄总算是搞清楚了鱼梁庄的产出和收益的情况。


穿越这么久,对于这个世界的度量衡他还是知道一些的。


一石大概相当于前世100斤左右,最上等的灵田亩产也不过300斤。


再联想到前世杂交水稻1000~1500斤的亩产......袁老千古,国士无双!


不客气的说,对于钟氏而言,40亩中等灵田,100亩下等灵田,加起来的产出都不如那10亩上等灵田。


因为。


10亩上等灵田出产的粮食两年一熟,在品质上已经非常接近白云观定义的“一阶灵米”。


主要作用就是用来缴纳给白云观的供奉,在市面上卖的非常贵,一颗下品灵石只能买10斤。


要知道这可是灵石,而不是凡间的金银,对于修仙者而言都是种奢侈品。


而中等灵田和下等灵田所产出的普通灵谷,在白云观这等上宗修士眼里,那都只能算作是凡米、粗粮。


主要供给杂役,或用来酿酒,或酿制成五谷精粹、灵液玉露。


在价钱上大跳水,一块灵石甚至能买上一石。


而这些在桃源钟氏这边,却是十足的好东西。


甚至还再次对这些上宗眼里的“粗粮”进行了细分,中等灵田产出的这种一年一熟的灵粮,就被视为上好的“粳米”。


至于下田产出的一年两熟的灵粮,则是分类为最普通的灵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