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五十章誓师,战是为了守护(第2/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至此,这场盟誓的目的已然达成。


只见李承乾缓缓抬起的手又慢慢地放了下来,随着他手臂的落下,那如雷鸣般的呼喊声也戛然而止,整个场面顿时变得鸦雀无声。


稍作停顿之后,李承乾再次开口说道:“军人,其存在的意义便是守护,守护我们脚下的土地,呵护我们身后的家人。”


他的目光扫过每一名军士的脸庞,试图让他们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接着,李承乾提高音量继续道:


“你们要清楚地明白,此次战役并非是为本宫一人而战,而是为了你们自己、为了你们所珍视的一切而战。如今,这四道之地本宫都已按照户头平均分配给了你们,所以你们现在也是在为了捍卫你们自己的权益而战。”


说到这里,李承乾稍稍顿了一顿,然后用一种严肃且认真的语气问道:


“假如本宫告诉你们,这场战斗完全出于自愿,并且不会发放任何军饷,那么,你们是否依然愿意投身于这场战争之中呢?”


此时此刻,现场陷入了一片短暂的沉默,但很快就有人高声回应道:“愿意!哪怕没有军饷,为了我们的家园和亲人,我等也在所不辞!”


“愿战!”


“愿战!”


……


短陆续的声音响起,最后汇成了一片。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_吧首发本。


如今他们享受到的一切,都是未曾有过多福利。


岂能不会为之而奋战呢?


见状,李承乾满意的点了点头。


自愿而战,会爆发出难以想象的战力。


“当然了,你们为国尽忠,国家也不会负你等,军饷照发,此战,你们若能顺利归来,本宫亲自为你们颁加勋荣,若是战死,魂入武庙,你们的家族,举国赡养。”


李承乾激励道。


“战!战!”


战意昂扬,每一个军士,在此时,都有了信念。


不似以前那样,盲目的作战,被逼上战场。


此时的他们,更仿佛被赋予了一种神圣的使命,参军已然成为了一种荣耀的象征。


为国为战,为家人为战,为守护而战。


而,这些,也正是李承乾所期望要达到的效果。


“在此,本宫祝全军能凯旋归来!”


李承乾一挥大手,大片的积雪飞扬。


“大军开拔,北伐!”


薛仁贵高吼道。


一千多人,在一瞬间,全部向后转动,头也不回的,向军营外走去。


“殿下,大军已经走远,我们也回去吧。”


很久之后,武行才走至李承乾的身后,轻声说道。


雪地上的痕迹,已经被冰雪完全覆盖。


“武行,回去之后,让不良人,将从军报国、保卫家园的思想宣传入每一郡县。”


李承乾十分郑重的吩咐道。


之前所行的政策,也该到检验的时候了。


人是自私的。


只有自己的利益在被侵害到时,才会急眼。


李承乾将土地分发下去,已经是将四道的百姓绑在了一起。


只有他们不想将这得之不易的土地,再次拱手让人,就会爆发反击,与敌人拼命。


而李承乾要做的,就是牵好这个头。


“另外,朝堂那边,可有何异动?诸多的安排,也可否落实?”


如今的所有重心,均转移向了唐本土。


“回禀殿下,不良人均已经秘密渗透而入,不久之后,应该会有消息传来。”


武行禀告着,之前的唐军归唐,也是带着一定的目的性。


其中参杂着不少的不良人细作,以此打入唐国本土。


“先重点打探范阳的消息,此乃卢氏之起源重州,不容有失。”


欲要从辽东打回去,面对的第一个大族,便会是范阳卢氏。


同时,他也是代表着北方山东一代的门阀力量。


历史之上,由山东氏族翻起的滔天巨浪,不知凡几。


这股力量,是绝对能左右国家的走向。


别看着其是以氏族的形式存在,其后背的能量可大了。


“遵殿下之令,末将会再加入人手,对范阳一带进行渗透。”


李承乾如此看重,武行那肯定要多加布置了。


“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欲要战而胜之,还需要在之前放走的唐军身上下文章。”


李承乾再道。


“殿下何意,末将不懂,还请殿下赐教!”


武行想了半会,还是不得其法。


“将军士解甲之前,不是让他们充分学习了我们这边的政策了吗?也已经让目睹了我们这里的百姓的生活。”


“平心而论,如果你只是一个平民,是愿意生存在四道这里,还是唐本土之上啊?”


李承乾行一步,就有着诸多的算计了。


“那当然是生活在这里了!”


武行想也没有想,便脱口而出。


诚然,大唐的繁华,是属于上层阶级的,和他一个平头老百姓没有半毛钱关系。


而相反,辽东四道的福祉,是真的惠民。


“那就让不良人四下宣传土地承包制的信息,那广大的农民朋友,都是我们的盟友,要想推翻氏族世家的统治,绝对要有他们的支持,不然绝对不能成事。”


李承乾最大的底牌就是底层的百姓。


不然,想要以四道之地,撬动大唐的世家,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了。


“诺!”


武行的内心,也被李承乾这份深谋所触动。


布局太远了。


可以说,在步入这片大地之时,就已经有了谋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