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重生了,谁还当演员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38章 什么新海诚,未来只有李海诚!(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李明洋一开始是拒绝的,但张昭给他看了一个关于工业光魔的纪录片之后。


他决定遵循时代的轨迹,对特效工业加码。


2010年,好莱坞的特效制作水平飞速迭代,远超他的想象……


甚至虚拟拍摄都出现了。


看完纪录片,李明洋不仅见识到了国内外的差距,同时也让他意识到,特效这个赔钱的玩意,春天来了。


国内对特效的投入其实一直都很低,即便是后来进入绿幕站桩输出时代,各种炸裂的特效层出不穷。


特效的投入占总投资的比例,依然不高,10%都是良心制片方了。


但特效的质量却远超前几年,从光污染到视觉震撼。


电影特效其实是一个依赖软件的行业,当越来越多神奇软件被开发出来,特效的制作方式也越来越简单。


例如机器学习技术、数据直接驱动模型技术、面部行为编码系统、行为集群系统、面部表情程序化……


可以说每一个软件的出现都是特效的一次迭代。


尤其是行为集群系统,让万人大战场面变得更加逼真,更加简单,再也不用一个个去调整,一键随机自动生成数据模板。


将特效制作带入了另一个领域。


以前特效公司的利润很低,一般在5%到10%左右。


这主要是因为渲染速度,依赖电脑硬件。


而今年之后,电脑的硬件迭代,达到瓶颈,进度缓慢。


硬件升级不再是关键,软件开发才是王道。


特效的质量在今年会迎来疯狂的迭代,效率狂升。


今年花一千万做出来的特效,明年可能只需要两三百万。


2010年,花费上千万,三四个月制作的电影特效。


在十几年后,一个特效艺术家,几台电脑,一周时间就能轻易完成。


只要起速够快,特效公司的利润是很可观的。


如果只从效率和质量上来说,绿幕拍摄其实还不是最夸张的……


等到虚拟拍摄时代,五个人的小团队就能完成各种场景空间的拍摄。


隧道追车、极地跋涉、丛林历险、星际穿越……LED显示屏都可以实时呈现,最大程度地满足导演的拍摄需求,按照剧本的设计秒换场景。


依托游戏引擎实时渲染和LED摄像机跟踪技术,


演员只需要配合屏幕中的高仿真场景进行表演。


所见即所得!


所有人都可以直观地看到拍摄环境,配合现场灯光的变化,无需抠像,直接出片。


室内拍外景,没有时空、天气、光影的束缚,拥有更多变化和无限可能。


大大节省了转场消耗的时间、精力。


虚拟拍摄是比绿幕拍摄更先进的技术。


但虚拟拍摄并不能完全替代绿幕拍摄。


因为虚拟拍摄很贵……


前世李明洋离开企鹅之后,准备将虚拟拍摄应用到短剧之中。


加快效率,不过在分析了性价比之后……还是算了。


虚拟拍摄局限性大,价格贵。


精品短剧的成本也就十几万,不配用虚拟拍摄。


后来,李明洋改用绿幕拍摄。


丰富单调的室内短剧,室内外相结,让剧本创作更加天马行空,开启新的征程。


只可惜刚出了点成绩,去参加同学聚会,一觉醒来,回到了解放前。


不过这也让他同时掌握了传统绿幕拍摄,以及更先进的虚拟拍摄。


……


晚上十一点多。


李明洋、吴志奎、大鹏来到八楼的绿幕摄影棚。


对摄影棚进行调试,以便明天能顺利完成他想要的效果。


所有人的目光,都放在了你的名字的剧情上。


认为男女主演的演技是最重要的……


其实大错特错。


你的名字最牛逼的是分镜。


太炫了!


动画不同于电影,只需要将摄影机放在被拍摄体前面就可以即刻成像。


动画作品里每一笔一画都需要创作者自己从头开始亲手创作。


所以一般动画的创作时间成本要远高于电影。


时间成本上的消耗,往往通过人物造型所产生的周边产品进行二次利润收回。


所以在人物造型被重视的潮流之下,新海诚作为擅长风景的创作者可以说算是少数而又异数。


在早期,他忽略了人物塑造,总是用写实、细致、唯美的场景,来征服观众。


比如秒速五厘米中,散落的樱花雨、沉沉静静被白雪覆盖的城市。


言叶之庭中,雨水打在池面树叶上的清新感、雨过晴天后浮动的白云。


用人物所处的环境背景,或者反应季节变化时间推移的符号。


连动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直接作用到了叙事的层面上。


比如,秒速五厘米中,男女主人公在列车关门分离时,用鸟从树枝上飞走—白雪中的空椅—闪烁的红绿灯等几个空镜头转场,来表现离别时的惆怅感。


早期,新海诚人物塑造的麻木感,是被人吐槽最多的。


直到你的名字横空出世,新海诚才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路,彻底升华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