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章 嫂子不在家?(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手上的笔茧越来越厚了。”


提笔辛勤耕耘几日,江弦手指上也留下了劳动的印记。


说到笔茧,得提一嘴王濛,他在没有电脑的时代,写作了大半辈子,手指上的茧都像黄豆一样隆起来了。


早上起来,江弦又把手稿检查一遍。


写完了,但孤芳自赏没钱赚的。


关于投稿的事,可以去请教下赵振开。


之前就说过,他跟赵振开真的很熟,互相都哥们那种,插队那会儿混地下文学圈就认识了。


将新鲜出炉的《棋王》揣进挎包,骑着二八车左拐右拐出门,从西南园胡同出发,沿着琉璃厂西街,往前门骑。


沿路有冰棍儿、雪花酪、绿豆汤...还看着些提冰核儿篮子卖的。


冰核儿就是冰块运输时候掉地上的碎渣,三里河、珠市口都有冰窖,冰用板车运输,半路容易掉渣,被些小孩捡来,要么吃了,要么放篮子里卖,马季小时候就干过这活。


不过也有使坏的,自个儿使砖块砸,然后“俺寻思这也没人要啊,就拾嘞。”


前门后头有条胡同叫西打磨厂。


江弦把自行车往胡同墙上一靠,侧着身子往堆满自行车的大门过道里挤。


“走六小时寂寞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


院儿里隐约传出诗歌的朗诵声,江弦听出是戴望舒的《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被称作雨巷诗人,在解放后,因为些原因,他与查良铮、陈敬容、郑敏...都曾停止创作,改行从事文学翻译,其所翻译的西方诗歌,在特殊时期曾于地下文学界广泛流传、抄写。


“再念一首吧,陈皑鸽。”


“念什么?”


“念一首我家老爷子的《我爱这土地》...”


江弦循着吵吵嚷嚷的声音,躲着墙上贴的煤饼子往里走。


“江弦?”


正在屋外棚下急火油烟炒菜的赵振开注意到他,标志性的苦瓜脸上挤出抹笑。


“你怎么过来了。”


“来找你打听点事儿,忙着呢。”


“你算来着了,今中午几个朋友都在,一块聚聚。”


江弦这才发现,赵振开那间狭小的屋子里已座无虚席。


嚯。


冯骥才、于友泽,北影厂子弟陈皑鸽,史铁生,艾未未...


冯骥才是作品入选语文课本最多的作家之一,代表作《雕花烟斗》。


于友泽笔名江河,代表作《祖国啊,祖国》。后和赵振开理念不和,掰了。


艾未未则是诗人艾青的儿子,玩行为艺术,艾青与赵振开交情匪浅,算忘年交,后来二人决裂,甚至在文坛用最尖锐的语言互相批判彼此。


当然,那是后话。


如今这些大腕名流都还名声不显,还是高山流水般的默契与单纯。


江弦和他们一一打过招呼,望见墙上挂着的巨幅国画。


“嫂子不在家?”


“不在,她有个画展参加。”


“嚯,这么放心她自己一個人去?”


“哪能啊,我让黄锐陪她去了。”


“?”


对于江弦的到来,大家并没太在意,与他闲谈过几句后,便沉浸在文学的讨论当中。


并不是故意冷落。


江弦没有什么像样的作品,对文学也没多么狂热,很难被当做是同路人。


蜂窝煤炉子上沸了一大砂锅海米炖白菜。


赵振开在江弦身旁椅子坐下。


“你不是说找我有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