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6章 失宠了(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演员、摄影、灯光、场记,都准备好了吗?”


“开拍!”


随着凌子风一声令下,摄影机胶片飞快的旋转起来。”


北影厂拥有四座摄影棚,一、二、三号摄影棚连成一排,相对较小。


特大摄影棚对面而建,其他三个摄影棚的一半大,是当时亚洲最大的摄影棚。


之所以建这么大,还是为了达到样板戏电影“三突出”的原则,避免因为仰拍英雄人物而出现拍摄到房顶的“穿帮”现象。


后来着过火...


“好!”


“过了!”


凌子风满意的喊一声,刚杀青的《小花》剧组过来探班。


张铮导演和凌子风聊起来。


“这个陈红是个好苗子啊,不知道家里能不能同意送话剧团里?”


“才12岁。”


“小蔡明不也差不多这年纪进来的。”


“...朱琳也不错,医科院那边儿的。”


“嗯,第一次见就觉着挺漂亮的,再看看表现吧。”


朱琳已经从医科院毕业,本应该留在医科院工作,但因为拍摄关系,被借调进了北影厂,继续住北影厂的招待所。


另一边,摄影棚不起眼的角落,江弦笑嘻嘻站俩老头中间,一個自然是沈从文老师,另一个...


头发稀疏花白,浮肿眼袋明显,穿灰白色衬衣,下摆很随意的塞进皮带里。


此人正是:西南联大头号吊儿郎当、沈从文最爱高足、朱自清最嫌弃学生、中国著名美食博主、大器晚成类作家代表汪曾祺。


老舍有过一句话:京城有两个作家今后可能写出一点东西,其中一个便是汪曾祺。


另一个是林斤澜,被誉为“短篇圣手”,还是个起名鬼才,他的《矮凳桥风情》里有三个姐妹叫:笑翼、笑耳、笑杉。


可能要想很久才能反应过来,其实是——


小一、小二、小三。


汪曾棋、林斤澜二人后来并称为“文坛双璧”。


“老师,在这儿吃住都还习惯?”汪曾祺关心。


沈从文点点头,“习惯、习惯,这儿挺好。”


江弦搁旁边儿乐。


北影厂的食堂,对沈老师来说就是天堂,他自个儿作的,他夫人不和他同居,他住东堂子胡同,他夫人住小羊宜宾胡同,年已古稀的沈老师每天“东家食而西家宿”两头奔走。


“汪师兄,老师在这里吃住都好,晚上还能看电影。”


沈从文:“是,这里常有人植树,生活有了绿意,总是件好事儿。”


“江作家、江作家,有人找。”葛尤过来带话,不久前他终于扬眉吐气,靠着一出《喂猪》的表演,通过了总文工团考试。


“那人说自己是《人民文学》的编辑,说你稿子过啦!”


刷。


周围一片儿的目光全冲着江弦瞅过来了。


尤其是《小花》剧组的成员,刘小庆把他瞧了又瞧,好奇的跟人打听他身份。


这会儿作家地位高,演员地位低,再加上全民文学热,在《人民文学》上刊发一篇文章,那跟光宗耀祖也没啥区别。


《边城》的其他几位编剧纷纷祝贺。


“恭喜啊江作家!”


“那可是《人民文学》啊!”


“我们也与有荣焉。”


“多会发表啊,我们得拜读拜读。”


此刻江弦也松了口气,甚至有些激动,因为这篇小说不是他白嫖的,他动了很多脑子、费了很多心思,自然渴望有所收获。


其实改编的时候他心里也没底,毕竟人家原作者古“夫子”是茅盾奖得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