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满眼红名开始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50章 恐怖耗损,因粮于敌(第2/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然后,是整个清源集大战期间,多次向清源集转运粮食,供给所需。


清源集大战结束,这种供给也没有停止。


按照耿煊的说法,在清源集完成重建,重新恢复“造血能力”之前,清源集数千居民的生计问题,巨熊帮都要承担起来。


——巨熊帮并非免费对清源集居民供应粮食,而是用粮食做报酬,发动那些暂时失去生计的清源集居民参与到清源集重建之中,出工出力,算是变相的以工代赈。


截止到现在,不过二十天左右的时间,粮库便为此陆续运出6000石粮食。


按照刘月季对清源集重建工期的预估,这种供给,还将持续四到六个月,每个月从粮库支出的粮食,都不会少于六千石。


然后便是这次大量坊民北迁,为了满足他们沿途以及抵达工地之后一段时间所需,粮库中又运出5000石。


这几项主要支出扣除之后,经过简单的计算,粮库中的粮食应该还有58万2010石。


但刘月季却特地在文末注明,实际数量绝对没有这么多。


实际储量,甚至有可能连58万石都没有。


粮食不同于其他物资,即便不存在任何贪腐等情况,其储量也会随着存放时间的递增而缓缓变少。


虫蛀,鼠患,鸟雀,潮湿,霉变……


自然界中,能够与之为“敌”的力量,实在是太多太多。


看守者即便做到一百分的努力,最多也只能减少各种力量带来的损失,无法完全杜绝。


“这还幸得是冬天,是气候干燥,鸟雀虫鼠也不多见的荒野之地。


不然,这种日复一日,悄无声息的折损,会比现在严重得多。”


这是刘月季记录在账本最末的一段文字。


耿煊盯着这段文字看了许久,抬头看向待在营帐一角的徐蓬,问:


“盆地中央那些库存物资,都盘点清楚了吗?”


徐蓬赶紧点头道:


“都盘清楚了。”


说着,他便探手入袖,取出一张被他仔细折迭在一起的纸张,捧在手中,就要上前递到耿煊手中。


耿煊摆摆手,道:“你给我捡大概说说就行。”


“是。”


徐蓬应了一声,便道:


“占库最多的物资,是粮食,但最为贵重的,却是各类药物和修炼资源。


按照库存统计,在我们接手这些仓库之前,库存粮食主要有粟、麦、豆等合计175万8452石,另有各类肉干45万1576石。”


耿煊惊讶道:


“这么清楚的吗?你难道将那些仓库全都盘了一遍?”


徐蓬摇头道:


“那倒没有,只是每个仓库在封闭之前,都有贴封条,上面详细记录了各库的库存情况。


我随机抽了几个库房统计了一遍,确认无误,便全都采信了那些封条上的数据。”


耿煊轻轻点头,却又忍不住翻开刘月季给自己的账本,盯着最末一页的统计看了几眼,眼中露出疑惑神色。


轻声喃喃道:“这不对呀。”


徐蓬闻言,心中一紧,赶紧问道:“帮主,有什么问题吗?”


耿煊也不瞒他,直接将手中账册递给他,道:


“只这月露原,在已经被无忧宫征集了一次,也没有对下面里坊过分盘剥,只是七十二集市,在自用充足的情况下,还往流云坊输送了近六十五万石的粮食。


这盆地内库存的粮食,怎会只有这么点?


各类粮食和肉干,全加起来,也就221万石左右吧?”


据耿煊了解到的情况,董观这次从元州榨出的粮食,除了两成作为幌子,通过沆河运回了玄州,其余部分,可都全部集中到了“赭红眼”盆地。


而元州大半人口、大半更低都集中在元京以东,位于西南的月露原,虽然也算得上是人口繁密,却也不过是元州一隅而已。


以耿煊大略的印象,月露原的人地在整个元州的占比,应该还不到十分之一。


这种情况下,将这两处粮食的库存数量放在一起比较,就怎么看怎么怪异。


只勉强理解了耿煊的问题,却一时间没找到答案的徐蓬有些愣神。


旁边的陈展在没有看到徐蓬手中账本的情况下,却似已经明白了耿煊疑惑的点,主动上前一步,道:


“帮主,可是从月露原获取的粮食,相较于盆地内库存的粮食比例过高,看上去显得有些不正常?”


“嗯。”耿煊点头:“你知道原因?”


陈展轻轻点头,没有直接回答,反而问道:


“帮主,若我没有记错,您从月露原获取的粮食,都是各集市主动运来流云坊,然后再由刘月季组织人手,向西转运三四百里,存在现在的粮库之中,对吧?”


耿煊点头:“不错。”


“这一路上人吃马嚼,抛洒泄漏,一定也有不少损耗吧?”陈展又问。


“不错。”耿煊再次点头。


而且,损耗还不小,超过了总量的百分之七。


想到这里,耿煊已隐隐意识到了什么。


陈展又问:“那帮主您觉得,若将这些粮食继续北运,一直到运到盆地中央的仓库中储存起来,损耗又会有多少呢?”


听陈展再次抛出这么一个问题,终于意识到自己忽略了什么的耿煊“呀”的一声,轻轻拍了拍自己的额头。


他心中忍不住想,按照那三四百里所产生的转运消耗。


从流云坊出发的六十多万石的粮食,经过一千多里的跋涉之后,最终收入盆地库房中的粮食,还有四十万石剩下吗?


陈展见耿煊自己已经反应了过来,更进一步道:


“帮主应该听说过,董观经常让麾下玄幽铁骑去外州打草谷,以人为食的恶行。


其实,这不仅仅是玄幽二州粮食匮乏,需要去外州找补的问题。


这还因远途运粮,消耗实在是过于恐怖。


兵法之中,有这么一句话,‘食敌一石,当吾二十石’。


因为若是从后方跨越上千里,甚至数千里地运粮,运抵一石,沿途就要消耗十石。


同样的道理,对敌人也是一样的。


所以,吃掉敌人一石粮食,这一增一减,就相当于自己赚了二十石的粮食。


因为这个缘故,因粮于敌被历代兵家视为根本要略之一。


从敌境,乃至临近战区的己方辖境内,通过劫掠,乃至直接以人为食,补足己方所需,这几乎是各州军主不公开宣扬,却都会尊奉的准则。


相比于其他军主,董观的做法,只是将之日常化,连表面的掩饰都不做一下,显得更加穷凶极恶罢了。”


“当然,实际情况,转运距离若不是太远,耗损也没有这么夸张。


但这情况也好得有限。


元州主要的粮食产区多集中在元京以东,与盆地中央仓库的平均距离,保守估计,也超过了两千里,接近三千里。


将一百万石粮食运抵此处,即便途中经手之人个个清廉如水,没有一个贪腐,只算沿途消耗,起运之时,至少也得是三百万石以上的粮食。


也就是说,这仓库中看似只有两百多万石的物资,可若从起运地计算,至少也是六七百万石。


……而且,您觉得,沿途那些经手之人,会忍住不沾手吗?”


怎么可能!


别说那些人大半与董观都只是合作关系,即便全都是忠诚于董观的、来自玄幽二州的直系下属,也不可能至清至廉到这个地步。


别说现在这个世道,就耿煊能看到的遥远将来,这都将如附骨之疽一般,始终根植于人类社群之内的顽疾。


耿煊忍不住道:


“这耗损,也太夸张了!


这么说来,运粮距离超过一千里,都很不可取。


数千里的跨州运输,更无异于将无数粮食全部扔水里。”


这盆地仓库内,看似只有两百多万石的物资,但在起运之地其规模很可能超过了千万石。


想到那凭空“消失”的,数百万,甚至可能超过千万石的粮食,耿煊忍不住心疼起来。


就在这时,一开始在愣神,没能及时回答,给了陈展表现机会的徐蓬也忽然开口道:


“帮主,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原因。”


“哦?还有什么原因?”耿煊好奇问。


“库存的二百多万石粮食,粟、麦、豆等物只有175万石左右,而各类肉干则超过了45万石。


负责转运之人,应该已经考虑到长途转运的恐怖耗损,故意减少了粮食数量,而增加了肉干储备。”


说到这里,见“苏瑞良”还在思索,徐蓬更进一步提醒道:


“据我们徐家的经验,一只鸡从鸡仔长到成鸡,根据其总共消耗的粮食,一般需要四斤半的粮食,才能产出一斤鸡肉。


其他肉食的情况,也都差不多。


……有的牲畜,看似不喂粮,吃草长肉,可如此大规模的喂养,也必须将大规模耕地改成草场才成。


归根到底,还是相当于吃粮。”


“啊,原来如此!”


耿煊恍然,已经明白了徐蓬想要表达的意思。


在耿煊看来,这些肉干,这有点像是粮食的“压缩包”。


四五斤粮食产一斤肉,考虑到可长久储存的肉干还要脱掉一部分水。


这些库存的肉干,一斤很可能就“浓缩”了八九斤甚至是十斤粮食。


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单位重量远途运输耗损很难大幅度降低的情况下,主动减少运输物资的重量,增加其“品质”,也是一种不得已之下,极聪明的选择。


与两人的交流,解了许多困惑的耿煊对徐蓬道:


“据你观察,这些仓库中的自然耗损大吗?”


已经看完账本最后一页汇总的徐蓬明白他这话的意思,点头道:


“绝对比这账本上的粮库自然耗损大,盆地内不仅湿气更重,储存时间也更久。


而且,盆地位于赤乌山深处,虫鼠鸟雀这些祸害的数量也非常多。


几天不清理,都能泛滥成灾。


这还是我们眼睛看得见的,那些看不见,除非全部清点一遍,不然,损耗究竟有多大,根本不得而知。”


而后,徐蓬又汇报说,这些日子,为了供应盆地内所有八千多人的食用,短短九天时间,就已经消耗了2938石粮食。


说到这里,他看向耿煊的眼神,还带着淡淡的“幽怨”。


因为本来,他们只需要承担千余号人的消耗。


可因为耿煊的一句话,盆地内,以“土著首领”邓山为首的七千多号土著,只要是能动的,全都积极的出来做事,就只为每天能有三顿饱饭可吃。


别看这些“土著”一个个都是没有修为的普通人,可那饭量,却都能吓死人。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消耗的全是各类主粮,肉食消耗则全都来自于赤乌山。


在这个万物蛰伏的季节,单凭徐蓬等人要做到这点本来还有点难,可架不住有熟悉周边局势的“土著”们指点。


即便是那些深藏在洞穴里面冬眠的巨熊,也都逃不过他们的魔爪。


“这次又紧急起运了八千石物资,各类粮食五千石,各类肉干三千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