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戏疯子,我是真能穿剧本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6章,考试结束,静待成绩,试镜《无间道》(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工地》里不仅仅有民工,有监理,有买房的人。


形形色色的人,构成了这个主题。


光鲜亮丽的人,对于高楼大厦的向往,都是风花雪月,都是满天星辰的浪漫,台词之间充斥着小资本主义的感觉。


浪漫,但离人很高很远。


而民工组那一边,这很接地气,盘算着建造高楼大厦能换来多少孩子的学费,可能寄到家里多少钱。


能养活多少孩子。


也盘算着,这么高的一栋楼,虽然是咱亲手建造起来的,但就算是里面的一个厕所,也不是咱们民工能够买得起的。


所以为什么?


黄博就很好奇的问道。


房子是咱们建的。


是咱们民工用血汗建造出来的,可到了最后咱们连厕所都买不起。


为啥?


为啥?!


...


在为啥这个阶段。


整个小品的表演就已经结束了。


没有后续的解答,只有意犹未尽的戛然而止,让观众们


“所以这是为啥?”


徐小丹就下意识的问了出来,但文艺作品戛然而止的魅力就在于这里,通过一定意义上的留白来给予人以幻想....


徐小丹甚至都忘了,现在是考试时间,而不是欣赏小品的时间....


一个原创的小品。


“好了,可以了,下一组来吧。”


直到李轩和黄博,从刚才农民工的样子恢复到了正常的姿态。


出戏了。


李轩对考场也没有留恋,只是轻微的鞠了一躬后,就转身离开。


留下意犹未尽的评委老师们。


此时此刻。


等到考试结束的时候,评委老师们还在讨论着,刚刚印象最深刻的小品。


“你觉得考试到现在哪个小品比较好?”


“《工地》吧,我觉得挺牛的。”


“没想到还是个半原创的剧本,是谁弄出来的?”


“好像听说是那个叫李轩的孩子。”


“演民工的其中一个?”


“嗯嗯...”


此时徐小丹在结束了评委过后,跑去找了王劲崧还有陈冰。


“我跟你们说啊,我在第三轮遇到个很有意思的孩子...”


徐小丹就不知道刚刚王劲崧和陈冰,就在考场的教室外偷窥呢,偷偷看这全过程。


两人就互相对视一眼。


然后异口同声的说道。


“你说的这个有意思的孩子,他是不是叫做李轩?”


“啊,你们怎么知道的?”


然后就看到了这第一轮和第二轮的主评委,也是接下来02级的主力教员....他们都露出了极度复杂的情绪。


你说的这个李轩。


他在第一轮和第二轮。


同样屌的很......


.....


考完试之后,黄博跑了过来,嘿嘿笑道。


“哥们儿,加个微。”


“啊?”


“微聊QQ啊。”


李轩差点以为自己又穿越了,这个时代就有张小龙了?


原来黄博说的微不是微信号,而是qq号。


一九九九年的时候,qq成立了,二零零一年开始,成为了互联网弄潮儿手中的联系工具,然后逐渐的流行起来。


此时,李轩就笑了笑道。


“没有qq,家里连私人电脑都没有呢。”


“啊...不好意思。”


黄博此时就有点不好意思。


以黄博的家境来看,虽然是不如那些星二代三代们,但也算是一个中产家庭。


私人电脑,互联网,手机这些东西,他也是早早的就拥有接触的到。


李轩就没有自己的私人电脑。


当然还是留着手机号给他,这一轮考试下来,两人之间的关系好歹也算是小小的战友级别了。


在一起共同经历过考试的战友。


那关系妥妥的。


除了黄博之外,还有个刘亦妃也有些好奇的看着李轩。


和其他人相比,她就没有什么分数焦虑,就算在第三轮里,她得的分数不高,那也是稳稳的能够上北电的。


“你好厉害哎,最后居然原创了剧本,听说没有几个人敢原创剧本的。”


原创吗?


此时李轩想了一想,应该算吧。


只不过这就不是剧本。


而是名为生活的东西,提炼出来的小品。


甚至农民工的演技,这些东西,都不是依靠系统而来的,是前世的自己,还有今生的我,所提炼出来的...事物。


就算抛弃系统,自己也是一名优秀卓绝的演员呢


“我们应该有机会成为同学的,开学的时候见呢!”


“嗯...可以的,我也相信自己。”


如果连北电这一关都过不了的话。


自己还怎么当超级大明星,又怎么名震江湖声威天下了?


所以李轩就对自己上北电这件事情,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外。


而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无非就是在家里等成绩。


不过,那只是对于其他人而言,对于李轩来说,考完了艺考,就是拍戏的时候了。


准备试镜《无间道》。


...


“感觉这大陆的首都,还不如咱们屯门大新村呢。”麦兆晖在踏入北平之后,就嘀咕道。


“你这句话说说就好,真这么认为的话,我会觉得你挺傻的。”


刘玮强此时就啧啧道。


“你家屯门大兴村那么干净?”


整洁与秩序,是刘玮强对这里的最大印象。


也许这千禧年的北平还没有香江那么发达,但这里人的精气神,就比香江佬好了不知道多少,每个人的眼神里都充斥着对未来的希翼和生机勃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