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九章春闱!(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嘉佑二年,二月初一,大吉。


日光初绽,暖阳洒落,却异常的压抑。


无它,举子实在太多了!


贡院议门,目之所及的学子,都是历经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四次大考的天骄。


这些人,都是故乡万里挑一的人才,凤毛麟角一样的存在。


然而,此刻却比比皆是。


人们常说:是金子就会发光!


但很可惜,汴京照耀着天子光辉,遍地金光。


举子,仅仅是入场卷。


一位位郡县备受尊崇的饱学之士,不辞千里赶赴汴京安,置身于这殿试考场,最终成为了人堆里毫不起眼的小透明。


这种转变,很是让人不适。


不到汴京,不参与春闱,真的很难体会到饱学之士多如牛毛的震撼冲击。


举子自是博学,为一县少有的人才。


可惜,这是春闱大试。


“咚!”


“咚!”


“咚!”


鼓声不止,江昭也不禁为之震撼。


一场春闱,四十万考生选出过万举子,再次选拔出三四百位进士,一甲三名,二甲往往是五六十人,三甲则是三百人左右。


四十万考生,仅录取三四百人!


千里挑一吗?不,不是!


实际上,是要成为前百分之零点一。


这是两个难度。


龙门炮响,举子们缓步走进考场,心里怀揣着的一腔热血,隐隐间已经凉了大半,隐含的则是对未知和害怕失败的惶恐。


科考三年一次,人生又有多少个三年呢?


“走吧!”


江昭望向淮左举子。


一行人点了点头,纷纷上前排队。


验明正身,搜检防弊,领号舍签,唱名入闱......


历经千百年的春闱科考,流程已然相当流畅,不到两柱香,江昭已然进入了号舎。


他的运气不错,号舎相对干净。


春闱大试,累计三场九天,第一场考帖经墨义,第二场考策问时务,第三场考论、判、诏、诰、表。


九天,时间上相当充裕,江昭也不着急,认真的打扫了卫生,烧起炭盆,戴好护膝,熬煮了一碗羹汤入肚。


时值二月初,气温仍是偏低,一杯羹汤入肚,立刻暖好了身子。


九天的科考,注定是一场持久战,好好吃饭喝水,有益于保持科考状态。


过了一会儿,江昭打开了考卷,第一场考的是经义题。


既考验圣人之学的理解,也考验学子破题答题的水平。


“《尚书·洪范》云:皇建其有极。”


就这么一句话。


要求则是须引《洪范》《中庸》《孟子》三经为据,自由答题。


江昭抬了抬眉头。


“皇建其有极”,这句话并不完整,真正完整的应是: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


典型的君王之道!


这句话说的是君王要不偏不倚,中正中庸,一旦建立起自己的最高准则,治政天下,黎民百姓也将以君王的准则为准则。


也即,以君王为施政主体,聚五福于黎民百姓。


破题并不难。


汉唐注疏,孔颖达曰:大中至正。


这句话注重无偏无党,也就是破题的关键。


扣准“建极”二字,建极也即治政总纲。


区分“敛”、“敷”二字,敛即聚拢天德,敷则是实施教化。


当然,除了这几个字,其它方向也可破题,无非是狭窄一些。


这一题,真要是作答并不难,难的是要答出水准,答出高度。


沉吟了一会儿,江昭欣然提笔:“臣闻《洪范》九畴,皇极居五,乃圣人敷锡厥庶民之枢机也。”


一句话,堂皇正大,点名主旨。


“夫皇建其有极者,非特谓垂拱......”


“孟子曰:尧舜之道......”


“今陛下绍统垂裳,若欲追三代之风,当法《洪范》惟辟作福之诫。昔光武.....”


“臣草茅新进,罔识忌讳,敢竭刍荛......”


一杯羹汤入肚,江昭如有神助,文采飞扬。


不多时,一张书着漂亮馆阁体的文章,已然作好。


江昭笔锋悬停,又暗自斟酌起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