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武:我家娘子是状元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章 少年包拯,天鸿书院要倒霉了(第2/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知道的太多没好处!


公孙真没什么大志向,也没指望立功升官,唯一的心愿就是公孙策能够金榜题名,别的事情,难得糊涂。


陆小凤兴致勃勃的钓鱼,想用这三位重要人物,钓出更多的线索。


辽国密探会不会来杀人灭口?


能不能用“杀人灭口”刺激吓破胆的钱老大,让钱老大乖乖招供?


满清、蒙元、西夏的密探,得知有重要人物关押在庐州大牢,会不会想办法潜入进去,浑水摸鱼混好处?


这些都是有可能的!


可惜,陆小凤擅长查案,不擅长严密布局,这些一闪而过的念头,只能作为灵感,没有半点实施的机会。


陆小凤在牢房看守犯人。


花满楼在云间寺安抚僧侣。


李兆廷去天鸿书院参观游玩。


作为从21世纪来的穿越者,如果让李兆廷说出一个大清官的名字,李兆廷会毫不犹豫说出……包青天!


历史上的包拯是什么形象,早就已经不重要了,包拯是文化符号。


这就好比关二爷。


伏魔大帝、护法伽蓝、武圣人、武财神,这些符号早已脱离历史。


……


天鸿书院是庐州最好的书院。


山长应明科举出身,做过武官,允文允武,书院教育亦是如此,李兆廷到书院的时候,学生们正在踢球。


宋朝重文轻武,但这个时期的文人秀才,绝非后世印象的酸腐书生,书院开设的科目,比高三更加丰富。


飞鸿书院主要教导的科目包括:儒家经典、骑马射箭、弹琴书法。


选修课:园林设计、绘制地图、易经八卦、蒙语、满语、游泳……


学生每隔一月考核一次,主考科目是礼乐射御书数,共六门主课,选修课酌情加分,外语相对加分较多。


今天刚好是飞鸿书院放榜日。


共有三位学生得到优秀评价。


展俊、公孙策、包拯。


学生们对此议论纷纷,议论最多的是包拯的成绩,大家多有不服。


展俊和公孙策都是六门全优,评为优秀无人不服,包拯的成绩是三优一劣一平一常,有一门主课非常差。


这门科目是……音乐!


偏偏包拯和音乐老师关系极佳,时常喝酒聊天,谈论庐州风月,学生们觉得包拯能评优,多半是走后门。


李兆廷差点笑出声来。


以铁面无私名传史册的包拯,上学时成绩评优,竟然是靠走后门!


这比刮陆小凤的胡子,看唐竹权跑步减肥,让西门吹雪蒸米糕,还要有趣一百倍,真不愧是少年包青天!


李兆廷一眼认出了包拯。


黑脸、月牙、一身正气。


形象特征太过明显。


认不出来才是不正常。


华夏人怎么可能不认识包拯?


公孙策也是一眼辨认。


面如冠玉,英俊潇洒,风华正茂。


唯独成绩最好的展俊,相对而言姿容有些平庸,好在,他有个好弟弟,乃是大相国寺“戒”字辈的高僧。


“有些人六门全优才能评优,有些人三门优秀就能评优,人和人啊,就是不一样,我就没有这份好运气。”


“切!包拯主课成绩不算优秀,但他附加分高!选修课科科满分,你要是有这个本事,你也能三科评优。”


“我就不信包拯有这么神!”


“公孙策,包拯就是比你强!”


“那就比一比吧!”


公孙策一把拉住包拯。


两人一黑一白,黑白分明,都是优秀生,时常被好事者拿来比对,包拯相对比较淡定,公孙策多有不服。


年轻朝气,就是要不服输!


不气盛还叫年轻人吗?


李兆廷上前一步,分开两人,包拯本以为有人来劝架,心中一喜,却听李兆廷说道:“我给你们做公证!”


“敢问公子高姓大名?”


“在下李兆廷,表字布衣。”


李兆廷在金陵读书时,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小神童,若非被流放岭南,早就和二表哥李寻欢互相卷科举了。


也是巧了,金陵书院的监院,前些时日告老还乡,他是庐州人,被天鸿书院返聘,担任天鸿书院的监院。


监院是书院二把手,对学生的威慑力比山长更胜一筹,县官不如现管,监院约等于后世学校的教导主任。


若非有监院做担保,就算有花家的关系,书院未必会让外人参观!


监院捋着胡子说道:“你们刚才说有学生走后门,现在咱们找个外来人作为公证,输的人,不要输不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