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饭馆通北宋

关灯
护眼
字体:
031 弟子愚钝(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吴、谢二人重回厨房。


宋代是我国饮食文化史上从一日两餐制向三餐制转变的重要阶段,士大夫阶层与富人群体已普遍实行三餐制,而普通民众仍保持着早晚两餐的传统饮食习惯。


吴记川饭只是一家无名小店,罕有士大夫和富人问津,食客多是本地的贩夫走卒和慕川味而来的蜀地旅人,中午虽然营业,料想不会有多少客人。


主要做的还是川味饭馆的生意。


昨天一共卖出去三十多份盖饭,其中一半是回锅肉盖饭,另有四分之一是鱼香肉丝盖饭,这两道大热菜当然要提前多备一些。


“且看仔细。”


吴铭执刀示范,手起刀落间,不足3公分厚的二刀肉片片剃下。


“回锅肉的肉就切成这种厚度,一份的量大概是这么多……”


谢清欢听得格外认真,越听感触越深:细!太细了!


她自诩饮食还算精细,可今日见了师父对食材的处理,才明白何为细致。


不同的食材有不同的规格,连姜片该切多厚、葱白要留几寸都有讲究。即便是同一种食材,在不同的菜品里亦各有章法,就连炝锅的葱末和调味的葱段都分得清清楚楚。


谢清欢本欲向师父请教“莴苣炒肉丝”的做法,可她忽然意识到,她和师父之间的差距不在于特定菜式的技法差异,而在于理念上的不同。


这不是学会一两道菜就能解决的问题。


当从头学起,循序渐进,方是正途。


她接过厨刀,遵照师父的示范,一丝不苟地将各色食材一一切好。


“不错。”


吴铭语气淡淡,心里却乐开了花!


牛哇牛哇!才看一遍就能完美复刻,简直是天生当厨娘的料!


看来用不了多久,她就能胜任配菜师这个岗位了。


谢清欢同样暗自惊诧。


她注意到厨房里的肉类食材以猪肉为主、鸡肉为辅,竟全然不见羊肉的踪影。


此处莫非不是东京城?便是南方市镇的食肆,也断不至于完全弃用羊肉。


最令她惊异的当属厨房里诸多的陌生食材。


那鲜红的带有辛味的条状物她之前以为是茱萸,师父却道:“此物名为辣椒,切制时切忌揉眼,其辛辣程度远胜茱萸。”


师父所言不虚,光是凑近闻了闻,便辣得她吐舌头。


亲自执刀切段时,刺鼻的辛气更是直冲鼻腔,其烈度胜过茱萸何止百倍!


另有状如卵石的土黄色菜蔬,师父称之为“土豆”,称其与山药类同。


山药她是知道的,可她完全看不出这二者间的类同点。


这个叫土豆的东西浑圆而无棱角,表皮粗砺,切削时触感脆硬,全然不似山药的粘滑质地。


更不同的是用法,山药多用于熬煮羹汤,师父却命她将土豆切作细丝,显是要入锅快炒。


还有那又圆又红的“西红柿”、那据说不易煮熟的“四季豆”,那黄不溜秋的“南瓜”……


她敢打赌,这些稀奇古怪的食材绝不是东京所产,甚至不是大宋所产!


可大宋没有的东西,师父的灶房里何以会有?


定是从天上带下来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