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人生

关灯
护眼
字体:
0070【走亲串门】(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陈贵良家所在的聚落叫蛮子沱,位于本村的三个行政小组之间。


地形闭塞狭窄,拢共只有七户人家。


就这七户人,还是兄弟分家发展出来的,隶属于三个不同的村小组。


附近墓葬倒是挺多。


尤其是被俗称为“蛮子洞”的古代少民墓葬。


也有一些汉家墓葬,但多数已被盗掘。


陈贵良读小学的时候,还钻进一个被盗的古墓,取走骷髅人头拿去学校,把许多学生吓得哇哇大哭。然后被老师严厉斥责,狠狠打了二十下手心。


他把骷髅头扔掉时,揪下一颗牙齿留做纪念,被父母发现又是一顿毒打。


由此可知,陈大侠从小就混不吝,那神经病性格似乎是天生的。


在过年期间,陈贵良除了去外公外婆家拜年,便是窝在家里写游戏策划案。


时不时有小学同学来串门。


因为陈贵良读小学的时候,一直都是学校里的孩子王。


立威之战,便是那次带着骷髅头到学校,谁敢不服就用死人脑袋呼过去!


“哥,快走了。”


“来了,来了。”


大年初六,相约去奶奶的娘家拜年,包括二叔、姑姑一家也要去。


由于奶奶晕车,大家只能步行,足足走了四个多小时。


那是挨着区城的一个村子,相对偏远农村还算富裕。


“祖祖,姨公,姨婆,表叔……”


“快来给先人烧钱纸吃饭!”


奶奶的母亲,这里习惯叫祖祖。


祖祖今年八十多岁,地主小姐出身,幼时还裹了小脚。


她嫁的自然也是地主儿子,不过丈夫的路子比较野,抗战期间川盐紧俏,竟然拉了一帮人贩私盐。


只能说,特别有钱。


冯玉祥来龙都号召抗日献金,祖祖家里捐了几百大洋不说,她自己还捐了一个金戒指、一对金手镯。


后来解放时,又给人民政府捐了二百大洋。


并没有遭到什么劫难,家里的土地也不多,土改时还留下一部分。


但现洋却有不少,直至80年代,祖祖都还藏着一百多块银元,但在90年代初被小偷光顾了。只剩四个女儿手里各藏着几块银元用来“取风”。


相比起来,爷爷那一边,才是真正的大地主。


不过运气挺好,爷爷的父母皆抽大烟,把家产全都给祸祸完了,划成分时直接被定性为贫农……


爷爷虽然没读过书,但他的几个哥哥姐姐,全都受过良好教育,建国后在城里当老师和工人。


由于继子的身份,父亲基本不去爷爷的城里亲戚家走动。


“良良,听说你拿了一等奖,清华北大抢着要啊?”三姨公问道。


三姨公是冯涛他爹,村里的头面人物。


懂一些算命和中医的皮毛知识,毛笔字也写得很好,邻里纠纷总是让他去调解。


陈贵良回答:“清华北大还没确切消息,不过复旦、北师大确实打算录我。”


三姨公说:“复旦就不错嘛,毕业了分配在大城市。”


他的思想还停留在包分配年代,转而又夸赞陈兴华和姚兰:“你们两个教育得很好,儿子有大出息。”


陈兴华和姚兰只是笑,三姨公说话的时候,其他人必须乖乖听着。


奶奶没有兄弟,但有三个妹妹。


二姨公和四姨公,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


三姨公又对其他小孩子说:“你们几个,要好生的向哥哥学习。陈贵荣,还在读书的,除了你哥哥,就你的年龄最大。你成绩搞得咋样?”


堂弟陈贵荣埋头吃饭:“还行。”


“还行就是还不行。不努力读书,就只能回农村修地球!”三姨公数落道。


陈贵荣听得头皮发麻,他从小就怵这位姨公。


“聂伟,你呢?”三姨公又问二姨公的孙子。


一个一个挨着问,孩子们全都不敢说话。


三姨公又继续夸陈贵良,让陈兴华、姚兰两口子感觉脸上有光。此时此刻,这几年的艰辛全都不算什么。


冯涛朝着陈贵良挤眉弄眼。


吃过午饭,三姨公把陈贵良叫去卧室(兼书房),热情说道:“快过来,我给你写了一副字。”


陈贵良接过来一看,内容写得很老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至于书法,肯定比陈贵良的烂字更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