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导演从跟影后离婚开始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1章 高老师在厨房洗头(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电影第一幕是小河村侯村长带着女主角进入村子小学的剧情。


为了拍好这段,李茂森要求侯村长和刘敏涛在公路上走两里路再进入拍摄区。


第一场戏比较顺利,拍了一遍通过。


在通过后,李茂森没有打断演员们的表演,要求侯村长和刘敏涛继续按照昨天排练的内容表演,能记住多少演多少。


这部电影采用纪录片式风格拍摄。


全业余演员、全纪实镜头、全真实布景,影片也保留了演员本名,来强化真实感。


因此在拍摄之前,李茂森不会告诉他们怎么表演,只告诉他们接下来的剧情和台词是什么,要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发挥。


这样做也能减少表演的痕迹,增加剧情的真实感。


“高老师?高老师在吗?”


侯村长带着刘敏涛走进小学教室里。


“高老师在厨房洗头。”


饰演调皮鬼的小学生侯勇贵喊道。


“哦,洗头啊。你在这儿等着,我去跟高老师说一声。”


侯村长叮嘱刘敏涛一句走出教室。


“高老师!”


侯村长在教室门口喊道。


“啊,来了啊。”


高老师在厨房门口打招呼。


“来了,代课老师我给你找到了。”


“好,好,哪个村的?”


“刘家村的,叫刘敏涛,人在屋里等着,我走了啊。”


“在这吃饭嘛。”


“不了,我忙着呢。”


“慢走啊。”


“唉,好嘞。”


侯村长摆摆手走了。


“咔!”


拍完这段,李茂森叫了个暂停,走到监视器看了一遍,还不错。


侯村长和高老师的表演虽然存在一些瑕疵,但表现得很自然。


无论造型还是说话语气,两人看着就像是村长和小学老师。


这种看着像没有表演的痕迹,比演员演的像更显得真实。


“过了。”


他没有要求演员再拍几条。


一方面节省胶片,另一方面他们不是专业演员,反复拍摄不一定能表现得更好,在开头一遍过反而能激发演员在表演上的自信。


要是拍到结尾时,回过头来看这段戏不好,重拍一遍会更节省时间和胶片。


休息十分钟,继续拍摄下一条。


高老师和刘敏涛在教室里的对话。


“你到底多大岁数?”


高老师坐在长条凳上问道。


“13”


刘敏涛背着被褥轻声回答。


“才13岁啊,哪个学校毕业的?”


“刘家村小学。”


“不是,那村长怎么跟你说的?”


“村长说你妈快要病死了,你要请假,让我来带一个月的课。”


“我这个班,一至四年级,28个学生,你又没上过初中,你怎么带?”


在拍摄这段戏时,李茂森担心赵小丁这个新人拍不好,就站在摄像机旁边监督。


叮嘱他什么时候用特写(指人体肩部以上),什么时候拍近景(指人体胸部以上),还有中景(指人体膝部以上)、全景(人体的全部和周围环境)等。


这些景别就是电影的镜头语言,通过光线、色彩、构图等元素构建画面。


好的摄像师在拍摄时会根据剧情需要,灵活调整焦距,把电影拍得精彩纷呈。


有的不会构图,把电影剧情拍的一团乱糟。


这也是同一个剧本,不同导演拍出来会有很大不同的原因之一。


李茂森本身是摄像出身,很擅长使用镜头,加上赵小丁也是一个很有天赋的摄像师,这些镜头拍来很顺利。


第一天他们拍摄了三条。


“哎呀,累死了。”


拍到下午五点,剧组下班,王晓帅一屁股坐在胶片盒上,拿起矿泉水咕嘟嘟地灌进肚子。


“再坚持一下。演员们还没吃饭,吃完饭你继续给他们排戏,我们时间有限,拍完了再好好休息。”


李茂森在监视器后面说道。


“李茂森,你这样别当导演了,去当地主算了,黄世仁也没你这样使唤人的。”


王晓帅撇着嘴吐槽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