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谱写中华上下五千年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99章:你是谪仙人啊……(求订阅)(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完了,完了,李白这是要飞天啊。”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听着陈凡对于李白的评价。


一众观众,无数的看客这会儿已经完全被吊起了胃口。


虽然他们暂时也不知道李白是谁。


但是。


有如此牛逼的诗句评价,你能想象李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而就在大家无比期待当中,陈凡开始了他的讲解:“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据传闻,李白母亲怀李白的时候,太白庚星入于其腹内,所以在生下李白之后,就将李白的字取为太白。太白庚星就是太白金星,主智慧,主才华……用李白母亲的话来说,那就是,李白是仙人转世。”


“这当然无法考证,也不可能是真的。但我们不觉得是真的,李白却十分的坚信。少年时期的李白生活的还算可以,他天资聪慧,又喜好剑术,很喜欢读游侠的书,说是将来一定要像游侠一样周游世界,打抱不平。24岁,李白第一次离开蜀地,前往他乡游历。在他来到荆门这个地方,他写了一首《渡荆门送别》,送别自己的家乡。”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其实也很简单。


说的就是李白出蜀地来到楚地游历之时见到的一系列风景。


此外。


诗的最后一句感慨。


虽然我来了楚地见识了很多的风景,但我还是很想念故乡。


特别是故乡的水,他奔腾万里,一路送我至这里。


“感觉这首诗很大气。”


“嗯,我也觉得,虽然这是一首思乡诗,但看起来与很多诗人的诗不一样。”


“但具体哪里不一样,我又不太清楚。”


众人品味着这一首诗。


他们总感觉这首诗好像很特别。


可到底他们只是普通观众,一下子也总结不出来。


不过。


这对于有一些学者,专家,教授来说。


他们便发现了这一首诗的不同。


这个不同。


倒不是说李白这首诗写得景色美。


不少其他的一些诗人,他们在写景的时候写得也非常出色。


这个不同,则在于这首诗独特的想象力,以及其他诗人无法触及的语境。


但一下子他们也没有时间进行太多的分析。


他们准备先记下来,看完节目之后回去再仔细研究一下。


只是。


就在他们将目光放到屏幕上时。


突然。


镜头里传来哇的一声……


整个现场瞬间轰动起来。


“啊……”


“我的天。”


“陈凡,陈凡……”


初开始大家都有些莫明其妙。


可随后。


当看到镜头里面,陈凡一袭白衣出现在舞台上时,所有人都跟着叫了起来。


“我草,陈凡这是饰演李白?”


“他喵的,我说刚才主持人跑哪去了?”


“这才多少功夫,直接就换好了装?”


众人目瞪口呆。


不过。


这般出人意料的安排,当真是太刺激众人了。


舞台上面。


陈凡站在船头,欣赏着江边的美景。


正如这一首诗一样:


“原本两边的高山随着平野的到来,慢慢的隐去,江水则以奔腾直泻的气势流入广阔的大荒。随着夜晚的到来,月亮慢慢出来,而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就像一面镜子似的,那么的迷人。当来到白天的时候,天空上的云彩变幻无穷,结成各种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也就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了。”


掌声,如雷鸣。


“牛逼。”


“李白好帅。”


“陈凡更帅。”


虽然这会儿陈凡什么也没有做。


他就是站在舞台上面,欣赏着由3D投影出来的效果。


但这般景致却是瞬间就将一众看客给俘虏了。


“绝。”


“这一期当真做得太绝了。”


“是啊,虽然我不知道李白比起杜甫来怎么样,但就冲着这一段,我就要顶李白。”


在一众看客眼里。


陈凡化身的李白,简直就像无数人梦想中的诗与远方。


特别是陈凡站于舞台之上那种奔放不拘的气质,当真是太吸引太吸引他们了。


……


继续盯着镜头。


由陈凡饰演的李白仍是什么也没有说。


他坐着船一路从楚地,再来到了杭州。


并在杭州,结识了不少人。


只是一段时间过去,李白似乎并没有太多的进展。


这从陈凡的神态里就可以看到。


他似乎对于当时的情况是不满的。


只是。


在外的他,即没有资源,也没有太多的钱财,而且还是一个外地人,他什么也做不了。


白天奔波应酬之余,晚上回到酒店休息。


这一晚。


明月高挂。


李白怎么也睡不着。


他抬头看着天上的月亮。


月光像霜一样的洒落于李白床前。


看着月亮,李白突然又想起了远在蜀地的亲人。


再也睡不着的陈凡轻声念道: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越为简单的诗,则越不好写。


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李白众多诗里面最为简单的作品。


但就是这样的一首诗。


要说人气,他绝对是前三的存在。


甚至。


对于无数人来说,大家可以不记得李白所有的作品,但绝对记得这一首《静夜思》。


“我感觉这首静夜思得进课本。”


“我靠,你怎么知道?”


“你说呢,这样的一首诗,小孩子读了都能听得懂,他不进课本就没有什么诗可以进入课本了。”


不得不说。


在《唐诗何止三百首》连续几期的播放之下,大家对于诗词的审美也变得高了起来。


虽然这个高也没有高到什么程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