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谱写中华上下五千年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62章:《狂人日记》,鲁迅……(求订阅)(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在这一场思想浪潮当中,我给大家介绍一位文人,鲁迅。”


可以说。


近代以来,这一场思想浪潮不但启发了中华民众的思想。


与之同时,这样的一个思想也诞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人物。


也正是因为这一场思想浪潮。


前世才走出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


“鲁迅,陈凡老师,这位鲁迅先生,就是写《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那位?”


这时。


有一位同学记起来了,向陈凡问道。


陈凡点头:“是的,就是他。鲁迅并不姓鲁,他本名周树人。鲁迅只是他的一个笔名,事实上,在他发表文章的时候,他用了几十甚至上百个笔名。之所以用这么多,这完全是当时这一场思想浪潮太过于激烈。在这里面有激进派,也有保守派,还有和稀泥派,更有一些打酱油派……这样的一场思想浪潮不仅仅只是写写文章而已,在这一些文章当中还充满着一系列的战斗。”


这也是为什么鲁迅会用这么多笔名的原因。


没办法。


打架嘛,自然得多搞几个马甲。


要不然人单势薄,怎么和他们拼?


当然。


陈凡说的并不是鲁迅与一众文人打架的事情,陈凡继续说道:“当时新青年搬到北市之后,陈仲甫提出的改变国人思想的建议得到了很多文人的响应。但是,如何改变文人的思想呢?一众人士这时苦思冥想,后来,他们想到了,如何改变大家的思想,那就应该从文章开始着手,提倡用白话文写作。”


提倡用白话文写作,这其实是新文化的一个标志。


虽然可能我们现在看起来,好像我们现在写文章用的也是白话文,应该没有什么。


可是在此之前,大家写作用的并不是白话文,用的都是文言文。


白话文是上不得场面的。


最多就是大家平时说说话,一但到了写文章,那就得专业一些,所以当时大家写文章就用文言文。


可是。


文言文虽好,但理解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


更不用说,对于那些读书不多,甚至是没有读过书的人来说。


但如果用一种全新的白话文书写,显然意思就更为简单的多。


哪怕有一些人没有读过书,但听别人念,同样也能听得懂。


当然。


关于提倡白话文写作,也在当年引起了一翻激烈的讨论。


在这其中,鲁迅先生在白话文这一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时提出白话文写作之时,国内很多人反对。可是,有一位青年,也就是鲁迅,他是十分赞同的。不过,赞同之余,鲁迅也知道。写白话文容易,写出一篇深刻的白话文却难。为此,鲁迅在家里想了三天三夜。终于,他写下了历史当中第一篇白话文《狂人日记》。”


在黑板上,陈凡写下了《狂人日记》这几个字。


并且。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鲁迅,陈凡还将这一篇文章给念了出来:


“前几天,狼子村的佃户来告荒,对我大哥说,他们村里的一个大恶人,给大家打死了;几个人便挖出他的心肝来,用油煎炒了吃,可以壮壮胆子。我插了一句嘴,佃户和大哥便都看我几眼。今天才晓得他们的眼光,全同外面的那伙人一模一样。想起来,我从顶上直冷到脚跟。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


要说鲁迅的文章,写的不但是极好的,而且极为的深刻。


此前陈凡所念鲁迅的文章,展现的是文笔上的优美,以及意境上的高远。


但真正让鲁迅名扬天下的,并不是他文笔怎么样,而是他文章所表达意思的深刻。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日记》里的吃人自然不是真正的吃人。


他反对的,则是封建礼教。


正是因为这一些封建礼教的压制。


所以。


哪怕一众百姓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同样也将会被吃。


只不过你先被吃,他后被吃。


后被吃的不是不想吃他,而是想养肥了再吃。


……


“吃人,这篇文章写得也太牛叉了吧。”


“鲁迅,鲁迅,之前我还以为他只是一个写文章写得很好的文人。没想到,人家的文章简直就像刀子。古人说得没错,文笔如刀,甚至比刀还要锋利。”


“写得太好了。封建礼教的本质,其实就是吃人。鲁迅先生写狂人日记,揭露的就是这一些腐朽的封建礼教。”


要说近代以来最为知名的文人,恐怕要数鲁迅了。


知名不是他文章写得好。


知名的是,他文章不但写得好,而且还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现状。


同时。


这样的狂人日记,对于民众,对于一众有识之士的思想,也有了一个巨大的启发。


不过。


虽然不少人看起来好像听懂了这一篇狂人日记。


不过陈凡看不少同学的表情,似乎还在思索。


很显然。


单纯的说一个吃人,恐怕大家并不是很明白吃人是什么意思?


想了想,陈凡说道:“如果大家对于这一篇《狂人日记》可能还有一些不是很明白。那么,我们再来听一篇鲁迅先写生的文章,《孔乙己》。”


这时。


有一位同学似乎又记起了这个名字,站起来问道:“陈凡老师,这位孔乙己,就是此前您所说的鲁镇的居民吗?”


“对。”


陈凡点头。


当年陈凡前往绍兴的时候。


他介绍了绍兴古城,也讲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讲了社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