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谱写中华上下五千年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00章:我的天,诗还能这样写!!!……(求订阅)(第1/2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你是谪仙人啊!!!”


谪仙人是什么意思?


谪就是被贬。


仙人就是仙人的意思。


谪仙人,那就是被贬下凡尘的仙人。


“乖乖,这个谪仙人的称呼也太大了吧。”


“我好像记得当时讲贺知章的时候,贺知章并没有说这一段啊。”


“那是陈凡老师没有说,毕竟当时贺知章才是主角。”


谪仙人这个词。


可谓是将李白的名气推至一个让人无法启达的地步。


“好像陈凡老师之前说过,李白是太白金星转世,所以又字太白。”


“我靠,他不会真是仙人转世吧。”


“这当然不可能啦。”


理智来说。


什么仙人转世,各种出生异象之类在历史当中见得太多了。


这种东西,大多都是假的。


或者不是大多,而是全部都是假的。


所以有一些比较冷静的看客,都觉得谪仙人这样的称呼有一些夸大。


不过。


就在贺知章称李白是谪仙人时。


陈凡却是恭敬的朝着贺知章做了一个鞠。


随后开口念道:“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是《蜀道难》的第一句。


与之许多的诗句不一样。


李白的诗,他不只充满着无比的想象力。


他对于格律句式平仄押韵……都是完全打破。


正如这一句。


这是五言还是七言?


这是七律还是五律?


这又哪里押韵?


但不管这是五言还是七言,也不管押韵还是不押韵。


陈凡这一句一念,只是瞬间便将人们好像拉到了青天之上。


但陈凡这会儿并没有停下,他继续念道:“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首《蜀道难》。


说是诗。


但其实是采用律体与散文相加创作而成。


整篇诗句,文句参差不齐,笔意纵横,豪放洒脱……虽然没有具体的形式,但却比任何形式更为出彩。


而这样的诗句念出。


所有看客,观众,学者,教授……他们已经完全的目瞪口呆。


“尼玛,这是什么诗句?”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一个字,爽。”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两个字,很爽。”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三个字,太他喵的爽了。”


“这是六个字了。”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我好爽啊……”


几千年来。


中华不知道流传了多少诗句。


几千年来,中华不知道出现了多少诗人。


不少人以为,自己算是对于唐诗多少有些心得。


哪怕就是一些没有心得的,多少也算是看过或者是读过很多的诗句。


可是。


当李白这首《蜀道难》一出,他们才发现,原来此前他读的诗,全都白读了。


但这并没有结束。


听着陈凡饰演李白念出来的《蜀道难》,一边的贺知章抚摸着下巴的胡子,眼睛里面无限的欣赏。


陈凡再次念道:“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有些诗。


可能一两句就达到诗的高潮。


有些诗。


可能一句话就点名了主旨。


但李白的诗。


他的大气,他的豪放,他的想象力,他的句式,那可是一波接着一波,一浪接着一浪。


一波未停,一波又起。


这也使得整个的诗句表现出一唱三叹,连绵不绝,说不出来的爽快,说不出来的淋漓。


只要闭上眼睛,脑海里面,全都是这篇《蜀道难》。


“这首诗,我服了。”


“我也服了。之前我以为诗魔在诗词艺术这一块可以说是一个巅峰了,没想到,我错了。”


“是啊。我太喜欢白居易了,虽然后面杜甫出来,虽然我也认可杜甫是诗圣。但杜甫表现出来的更多是现实主义手法。但在诗词文字艺术性上面,我还是觉得长恨歌与琵琶行稍稍高那么一筹。但现在,我才发现。白居易引以为傲的诗词艺术性,却在李白面前完全的崩塌。”


“这不对怪李白,他是谪仙人啊……”


……


“各位同学,诗圣杜甫的现实主义手法将诗歌的境界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让唐诗不仅仅只局限于艺术表现手法,而是推出了一种新的描写当代,反应现实的题材。”


“这种题材不仅仅让诗的意境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而且从诗歌当中,我们也能与历史相结合,让我们对于当时的年代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


某中文系班级群里。


导师此前看完杜甫之后,一时若有所思,将自己的感受发到了群里。


而就在这时。


群里一位学子却是说道:“导师,您快看央视1套。”


“怎么了?”


“央视1套正在直播唐诗何止三百首。”


“我知道……不过暂时我在思考问题,没有时间看。”


“导师,您还是看看吧。因为我们觉得,当诗歌中的艺术性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有的时候,我们可能连诗歌的现实主义也都不会记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